师训学院是培训各源流师资的地方,但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2017年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将国内多所师训学院转型,已在华社教育领域引起激荡,带来冲击及回响。

师训转型并非新鲜例子,据了解,国内有一些师训学院为配合时势已转型,并取得成果。不过,从华社角度而言,师训学院一旦转型或多或少让关心华教的人士担忧,尤其是在小学华文组师训方面,担心转型计划将影响华小的师资来源。本期“东方热话”邀来退休校长及在教育团体担任要职的华教领袖,探讨和分享他们对师训学院转型的看法。

华小师资不足是华文教育长期以来面对的问题,随著首相宣布师训学院转型及教育部拨给华小的拨款并没获增加,华小接下来该如何走下去,已是华社隐忧。

国内包括东西马共有27所师训学院,按照政府的计划是将11所师训学院转型,只保留16所师训学院。

在这之前,国内有师训学院为配合时势,转型成功。举例来说,柔佛新山的莫哈末卡立师训学院,在20年前转型为文化艺术学院后,多年来为国家造就各方面人才,培育英良。

拟完整策略方案

不过,华社却担心这一轮的转型,是否会影响小学华文组师资的师训?一旦师训转型至技职学院或工艺学院,是否会导致华小师资来源进一步恶化,或引起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退休校长郭子仁说,政府必须有完整的策略方案,而非贸贸然宣布后却没具体步骤,这无形中会冲击华小师资来源。

他说,从历史角度来看,教育部所收集的数据和华教组织如教总所公布的师资数据,往往出现很大落差,也出现争议。

“如果进行转型,双方必须有共识,确保未来的华文师资不受影响。”

他说,师资培训是长远的工作,虽然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指转型后未来3年不会面对问题,但谁能保证5年后甚至10年,师资依然足够?

教育应赶上潮流

他说,国家已进入数码时代,所以教育也应赶上潮流的演变,未来不只是栽培人才而已,而是要栽培具有高思维、高素质的老师,以面向更艰辛、更严竣的挑战。

也是前吉玻校长职工会主席的郭子仁说,38年的教学生涯里见证无数起落,最让他遗憾的是,在2000年后,国内华小面对严重的师资短缺,当中一个因素是22%的高辍学率,造成师资来源严重不足。

“那时为了填补师资不足,职工会得动用影响力,保送无数成绩中等的华裔子弟进入师训。”

他回忆那是一段华小教育师资来源的黑暗期,因此,时隔10多年后,不希望再看到另外一个黑暗期。

他呼吁各教育团体如教总、全国校长职工会未雨绸缪,拟订策略方案呈交政府,确保在师训转型这过渡期间,华小师资的培训工作不受影响。

做足功课应对改变

吉打州爱心计划献华教协会总务李衍旺博士说,如果没有好的转型策略就草率进行,受最大影响的是那些进行培训小学华文组的师训学院。

他赞同郭子仁所说的,即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必须做足功课,以应对转型后所带来的改变。

收集各方意见

他建议当局从现在开始就收集资料,探讨未来5年的学生增长率。“学生人数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相对的教师人数也应按比率上升。”

他希望华教团体能召开圆桌会议,收集各方专业人士的意见和策略,拟出转型后的未来师资系统化的培训工作后呈交给政府参考,以确保未来5到10年,国内华小的师资供应充足,反之将会自食恶果。

他说,在21世纪的发展洪流中,教育不能墨守成规,新生代的孩子聪明有才智,未来录取进入师训的学员同样应具备高素质,强化学员心理素质,且能面对压力,以应付学生的高思维。

“师训学院未来录取新学员时,可能会逐渐减少人数,因此,培训教师的工作应重质不重量,师训学院应塑造有品质的学员,涵盖各方面思想层次,以应对高思维学生。”

拨款数额不变 华小遭忽略

2017年财案总共拨出6亿令吉特别基金,作为提升及维修8类学校的用途,其中国小获2亿5000万令吉,华小、泰米尔小学、教会学校、全寄宿学校、政府资助宗教学校、有注册的宗教私塾学校、玛拉初级理科学院,各获5000万令吉。

提到今年财案拨款给华小的数额保持不变时,李衍旺认为,华小已遭忽略。

他说,数额保持不变,即是说华小硬体发展原地踏步,因为没有多余的款项来提升现有措施,华社被逼筹谋自救。

“教育为建国之本,国民富强须靠教育,国家要稳健发展,教育是重要关键,所以拨款不能减少。”

他希望代表华人的马华部长要坚守底线,因为华小在国家发展洪流中不能被牺牲。他呼吁华社坚持立场,通过各管道争取更多的额外拨款,让华小教育继续传承及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