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7000多个华团组织中,不乏有其优异及可取之处,更有一些华团组织肩负发扬中华文化及传统价值观的使命,因此,华团必须继往开来,才能世代传承。

在科技资讯大行其道的今天,新生代人手一机,每天浏览手机资讯,或阅读社交媒体所传播的资料。不管资料真伪,新生代乐在其中,反而却对周遭事物不闻不问,沉醉在自己的天地中。

华团组织尤其是血缘性及地缘性乃至姓氏宗祠,都需要年青人积极参与,不过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一些新生代宁可沉醉在自己的虚拟世界,而对华团组织引不起共鸣。

华团组织的成立,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国内7000多个华团组织中,不乏有其优异及可取之处,更有一些华团组织肩负发扬中华文化及传统价值观的使命,因此,华团必须继往开来,后继有人,世代传承。

针对这个课题,《东方日报》找来两位新一代华团领袖,畅谈如何在华团组织寻找使命感,在参与策划活动的过程中,为生命带来新启示,不让年轻的生命留白。

双溪大年林氏宗祠青年团团长林汉鸿担忧华团组织若没接班人,肯定出现断层。

他认为,时下年轻人对社团认知有限,不知社团为何物,更遑论有兴趣参与。

林汉鸿表示,其实如果有人带领,让年轻人参与社团活动,相信会引起他们的热诚
林汉鸿表示,其实如果有人带领,让年轻人参与社团活动,相信会引起他们的热诚

“其实如果有人带领,让年轻人参与社团活动,相信会引起他们的热诚,在耳濡目染之下,会对社团组织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可接纳。”

就以他为例,从当初加入林氏宗祠,在逐步了解社团的使命后,确认社团和华社是一体永不分开。因此,他过后再加入潮馆这血缘性组织,以及推动社会慈善福利事业的明修善社及德教会,献出微小的力量,让组织发光发热。

他不讳言,社团也是一个学习的平台,让他在学习中成长。

“年轻人有冲劲,但可能缺少经验,不过在前辈理事的引导下,可克服这个难题,为往后成为领袖奠定基础。”

他指若不曾接触社团,不会了解当中的浩瀚。他指社团内有很多是从书本中无法找到的宝贵经验,需要身体力行去实践,才能珍惜华团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以老带少 凝聚更大力量

林汉鸿以其个人经验而言,在还没加入社团大家庭时,他的世界只有事业。过后加入林氏宗祠后,他从长辈的身上学到待人处世的经验,不只对自己的事业带来裨益,也让他提升多方面的能力。

他说,个人其实很渺小,需要结合更大的力量才能推动社团活动及文化慈善福利事业,特别是传统文化活动,极需以老带少,带动社团组织迈向美好的明天。

他希望那些仍沉醉在资讯世界的青年,改变心态,主动参与社团活动,并抱著不要问社团可带来什么,反而是要问自己可为社团贡献什么的精神。

满足感非金钱可以买到

吉中潮青团财政郑伟倩分享她在机缘巧合下,参与吉中潮青团这个相当活跃的青年团体,自认受益良多,也有机会和不同年龄层的领袖学习。

她指这不但让她可观摩其他前辈的领导能力,也从中发掘自己的才能。

她认为,经验是从不断的实践中体现,而作为青年领袖,有机会从中学习及让长辈提点,就可少走很多冤枉路。因此向前辈虚心学习是不可或缺的美德。

郑伟倩指,参与社团可以观摩其他前辈的领导能力,也从中发掘自己的才能。
郑伟倩指,参与社团可以观摩其他前辈的领导能力,也从中发掘自己的才能。

她分享自己的经验,在参与潮青这个组织后,有机会参与元宵节活动的策划和执行工作,让她从中学习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沟通之道。

她直言,虽然说人多好办事,但人多也就意见多,难免会有不同的声音,如何从中平衡这股声音,也是一项考验,而这也让她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她说,团结精神也不可忽略,如何办好一个活动,让活动有系统性进行,间中不会有冷场,也需要团队的配合,在公众面前呈献完美精彩的内容,那种满足的感觉非金钱可以买到。

她不解年轻一代的新女性并不热衷参与社团活动,尽管她发出简讯通知相知相熟的友好,所得到的答案竟是被指浪费时间,令她气馁。

尽管如此,她把这一股气馁化为坚强动力,就好象今年有幸被挑选为学术赛主任,通过这个学术平台,无疑使她的人生经验又丰富了不少。

她认为,社团内存有不少文化精髓,需要“有心人”去发掘,继而推广,永续传承,不让生命留下遗憾。

她说,生命何其广义,年轻一代别局限在一隅,资讯科技不是全部,流连在娱乐场所有时也是一种浪费,何不想想参与一些对社会公益有益的活动。

透过参与社团组织,协助推动社团事务,助人助己,让生命开启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