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读男女混合学校,学生可达到两性制衡,更自律的目标。 (档案照)

男女混合学校或单一性别学校比较好?当孩子踏入就学年龄时,家长都开始思索为孩子入读什么学校而烦恼,其中一个考量因素则是要让孩子到男女混合学校,或单一性别学校就读。本期《东方热话》就邀请曾在男校、女校和男女混合学校执教的霹雳嘉应会馆妇女组副主席叶才凤及霹雳州政府非伊斯兰事务官庄庭亮,谈谈对单一性别学校和男女混校的选择,而两人显然会更推崇男女混合学校。

单一性别的学校, 多在二战前的保守社会风气下,由基督教会或天主教会所设立,并在学生均为同样性别中,希望籍著单纯的学习与交往环境,使学生更专注于课业,同性学校也被视为方便于学校管理。

然而,随著时代迈进,两性平等和互动交流备受著重,后来成立的学校多是混合学校,因此究竟是男女混校,还是单一性别的学校就读好,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叶才凤和庄庭亮接受《东方热话》的访谈时,均异口同声认为男女混合学校比单一性别学校,无疑更能提高学生对两性的社交能力,并达到两性互相学习所长,互相弥补所短的境界。

叶才凤表示, 在混合学校就读的学生由于对与异性的相处已习以为常,所以往后面对异性时比较自然,无论在求职或职场上,更无往不利。

叶才凤:可学习与异性相处, 达到两性互相学习和互补的目的。
叶才凤:可学习与异性相处, 达到两性互相学习和互补的目的。

庄庭亮则坦言,单一性别学校的开设需追溯历史渊源,或许思想还未开放,觉得男女应该分开就读。但他认为,在男女学校中,学生从少年时代就学习如何与异性接触,可以打开性别隔膜。

对就业有帮助

“这总比在大专学院时才学习与异性相处更理想,而且踏入男女社会是早晚需要面对的现实。”

他也认为,既然学生迟早都要接触两性社会,为何不提早让他们先在求学时代适应呢?

针对单一性别学校毕业的学生,叶才凤表示,由于习惯了与同性的社交模式,因此面对异性时,总会感到较害羞,不擅长与异性沟通,他们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男女同在的社会。

“发现很多从女校出来的学生还未婚,有些甚至是同性恋,可见学校也会影响她们爱情和婚姻价值观。”

庄庭亮也认同,单一性别学校毕业的学生,会较不适应社会,毕竟已习惯了单一性别的社交模式,从而影响他们往后的社交能力和就业机会。

庄庭亮:应让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时代就学习如何与异性接触。
庄庭亮:应让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时代就学习如何与异性接触。

“虽然小学也有男女同校时光,但是毕竟时间和影响力不比中学大,我相信混合学校的学生在社交能力会更好,对于就业机会也有帮助。”

互补学习 活动表现亮眼

也是前霹雳州华教督学的庄庭亮指出,男女混合学校在课外活动方面也更占有优势,例如在诗歌朗诵、运动、合唱等团体赛中,表现总是更为亮眼。

“在男女携手合作之下,充分发挥所长;因为求好心态,在异性面前,会尽力表现好一点。”

他说,男女同校也可达到互补学习的目的,例如在课外活动日,各学会设立义卖摊位,可看到男生也处理食物,女生也会学到男生的技能。

他驳斥名校都源自单一性别学校的说法,他说,并非因为单一性别学校而照就了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有关学校一向都表现优异,因此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入该校就读。

“家长把孩子送入单一性别学校并非因为那是单一性别学校,而是学术考量。而混合学校有助学校招生,毕竟学生来源增加一倍。”

另外,叶才凤发现单一性别学校学生性格会较极端,尤其处于发育阶段的初中阶段,看到特别男性化的同性,会产生错觉。

“譬如,当女生看到一些把头发剪得特短,或行为特别男性的女生,会产生仰慕和崇拜之情。”

相互“制衡” 保持自律

当大家以为单一性别的学校可提高学生纪律,但叶才凤和庄庭亮皆不认同,反认为在混合学校内,男女同学可互相“制衡”,使学生保持自律。

叶才凤表示,单一性别学校,由于没有异性同学存在,女生反而显得恣肆无忌,行为比较粗鲁,若有男生在,行径反而变得比较收敛斯文。

“其实在男女学校,也会出现良性竞争,如本著‘我要比男的好’的心态,发奋力求上进,从而带动成绩的进步,所以男女学校可达到两性互相学习和扶持的目的,如女生用功读书,而男生喜欢帮助女生,这些是互补特质。”

虽然如此,但她坦言很多家长都以为男生“粗话连篇”,是担心女儿“学坏”为理由,所以将孩子送入女校就读,有些家长则因担心孩子在男女学校求学时谈起恋爱,因而影响学业。

她说,谈不谈恋爱的问题,有赖于学生本身自律,就算男女不同校,学生一样可在外认识异性,譬如以往就有男生在下课时,跑到女校,向校车上的女生抛字条,以便约女生出来;有些同学也会逃学,或在放学后约会,促使校方不得不严格采取纪律措施。

针对于此,庄庭亮也赞同混合学校的男女学生,基于有异性的存在,性格也“不敢”坏到哪里去,毕竟人有羞耻心,尤其是在异性面前时,更加保持自己的仪态。

他比喻,男生就算嚣张也会保持底线,以免被老师处罚,在异性面前出糗;同样的,女生也会比较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