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华人茶室有不少马来食客光顾,惟在上世纪80年代起逐渐减少,如今普遍上更不再见有马来同胞光顾。

追溯上世纪60、70年代,不少华裔经营的咖啡店,皆可轻易看见“一个马来西亚”的情景,即“阿明”、“阿里”及“穆都”围绕著圆桌尝美食,谈笑风生的画面。

当时,马来友族在华裔餐馆喝茶用餐是平常事,店内氛围融洽和谐,惟在上世纪80年代起,政府推行一系列的伊斯兰化政策,促使了文化的转向,再加上马来人从事饮食业的增加,马来人开始少踏足华人饮食店。

令不少曾经历上述年代的老一辈,不仅惋惜不同种族在同一屋檐下用餐的和谐情景已不复再,也从而减少了各族互相亲善交流的平台。

对此本期“东方热话”特访问中学教师沙鲁丁(58岁),和北霹雳华人大会堂主席苏清泉(71岁),对马来同胞却步华人餐馆究竟是何等原因所致,还有此现象对种族之间的和谐是否有影响作剖析。

曾历经上述年代的苏清泉告知,上世纪60、70年代,马来同胞确实不忌讳前往华人餐馆用餐,突出三大种族和谐的画面,而他也非常有幸见证那段光景。

他忆述,每当走入咖啡店,很多华巫餐客几乎都互相认识,马来人不点有猪肉成份的食物,主要是点饮料、享用烤面包、糕点、椰浆饭,或印裔经营的吉灵面。

“当年,新板马登路就有两间类似传统华人茶室,茶室对面恰是新板清真寺,每逢周五的马来人祈祷前后,许多马来顾客都会光顾有关茶室。”

“所谓见面三分情,华人茶室在早期是各族交流的场合,华巫关系相当密切,所以茶室促进种族间的和谐,角色无庸置疑。”

惟他表示,随著上世纪80年代,政府开始推动种种的伊斯兰政策,全国大力推行清真认证,此后马来人逐渐不再光顾华人茶室,减少了通过饮食亲善交流机会。

另一方面,沙鲁丁也认同,马来人前往华族经营的餐馆用餐,确实可加强巫裔及华裔同胞之间的联系,也是了解彼此的平台。

“可是,马来人不到华人餐馆用餐,不见得会令种族之间的和谐倒退,毕竟仍有其他的交流平台。”

他举例,佳节互访是很好的活动,他曾在农历新年拜访华族友人,对方提供穆斯林可食用的食品及饮料,宾主相叙甚欢。

“就如太平华联国民型华文中学,巫裔学生在华裔经营的食堂用餐不成问题,因符合清真要求,不同种族学生共聚用餐交流。”

他也坦言,与过去相比,减少了通过用餐交流的机会,令华裔及巫裔之间不再那么的和谐,但真正破坏或影响种族和谐氛围的元凶,其实是不负责任的政客。

“一些政客为了个人议程,玩弄种族及宗教敏感课题,动辄指控不同阵营者污蔑宗教,引发争议,造成社会的猜忌与不安,这才令人担忧。”

学教师沙鲁丁
学教师沙鲁丁

申请清真认证 重塑各族同桌共餐风气

华裔食店可尝试向马来西亚伊斯兰发展局申请清真认证,重新吸引巫裔同的胞光顾,重温早期各族在同一屋檐下用餐的光景。

沙鲁丁强调,享用清真食品是每位穆斯林最基本的生活标准,但清真食品不是没有猪肉或酒精成分那么简单,而是从食物的宰杀到处理食材的完整过程中,必须符合伊斯兰教规。

他补充,少数老招牌的传统华人茶室虽没有清真认证,但因食材不具猪肉成分或提供酒精饮品,因此赢得马来人的信心和认同,继而光顾。

“如果华人餐馆的招牌有印有酒图案,摊档猪肉高高挂,又如何吸引马来人光顾?马来人自然止步。”

惟苏清泉则表示,华人普遍上吃猪肉,好些不食牛肉和羊肉,所以为了保留客源,相信华人食店不会贸然转型为清真餐馆,除非是大型的咖啡厅,客户对象包括友族市场。

“传统华人食店,尤其是小型食店,基本上对申请清真认证兴致乏乏。”

他说,旧时代走过来的人,希望有一天能重现早年三大民族共聚一堂的光景,惟华人茶室若没有清真认证,肯定难以吸引马来人光顾,显然往事只能回忆。

北霹雳华人大会堂主席苏清泉
北霹雳华人大会堂主席苏清泉

巫裔食店激增 分散友族市场

除了政府所推行的一些列伊斯兰化政策,苏清泉认为,马来食店或摊贩激增,也是造成友族逐渐止步华裔食店的原因之一。

他说,老一辈的马来人对清真食物的标准要求没那么高,而新一代在官方推动清真概念下,他们的宗教信念就不一样,会强调前往符合清真规格的食店。

他指在早期,比较少有马来人的茶餐室,现今马来人的茶室很多,友族有得选择,自是光顾符合清真要求的茶室。

另一方面,沙鲁丁分析,早期很多马来人光顾华人茶室是英殖民政府在经济领域上,落实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之一,与政府强调伊斯兰政策没有很大的关联。

他坦言,在分而治之政策下,马来人以务农为主,很少营商谋生,这种现象在国家独立后仍存在,是以马来食店很少,造就马来人光顾华人食店。

“其实,不论是老一辈的马来人,或是新一代马来人,他们对食物的清真要求信念都一样,只因早年马来食店少而光顾华人食店。”

他指出,上世纪80年代敦马哈迪担任首相后,马来社会的经济模式才有显著改变,从商者增加,并随著马来人食店陆续增多,华裔食店流失马来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