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假文凭或学历造假事件层出不穷,一些人打肿脸皮充胖子,自封或使用旁门左道,获取“假博士”或“假教授”的头衔来沽名钓誉,在学术界招摇撞骗,盗名谋利,导致社会难以分辨这些头衔持有者,究竟是实力派,还是空有虚名。

高等教育部在较早前表示,该部将推出博士头衔指南,包括成立博士注册局,让成功考取博士学位者自动登记入册,而海外毕业的博士则需在高教部向有关大学确认学位后,才登记入册。

民政党副主席拿督刘华才博士认为,基于国内滥用博士头衔的情况日益严重,高教部宣布推出博士头衔指南措施,是值得鼓励的,不过在落实相关政策前,该部必须阐明受承认的博士条件,以及以什么标准来评估。

他说,若执行这项政策,当局必须持续性,并且严格执行,否则徒劳无功。

他坦言,不排除或有大学与学生同流合污,随意通过博士试,或以金钱购买博士学位,不过当局却很难采取行动对付国外学校。

“如果是国内大学做出这样行动,当局可以采取行动管制这些大学,但却很难跨国对付国外大学。因此,当局能做的只有承认或不承认相关大学所颁发的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独一无二

他表示,一般国人认知是国外大学肯定是名牌,孰不知也有不少外国“野鸡大学”,随意向学生颁发博士学位。

至于如何要鉴定一个人的博士学位真伪,刘华才认为,当局可以确认相关大学,是否有资格颁发博士学位文凭。

他表示,不是所有大学都具备资格开设博士班,也有大学批准条件不符的学生修读博士课程。

刘华才指出,此外,当局也能要求大学证明,博士学位确实由该所大学所颁发。

“有些人可以自称自己是在某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也或许他的确曾经报读博士课程,但却没有成功毕业。”

基于所有博士论文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当局可查询其论文,是否有被收录在英国图书馆库存。

同时,他认为,我国应该增加一道法令,来对付这些滥用头衔人士。

刘华才表示,尽管执法单位可援引欺骗罪来打击,惟国内目前依然没有列明一个特定的法令,专门对付这些人士。

“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法令来管制这些滥用博士头衔的人士,这样执法单位才能采取行动对付。”

从研究到论文 考取博士艰难

刘华才解释,博士学位分为几个类型,包括哲学博士(PHD)、医学博士(MD)、工程博士(ENG.D)和工商管理博士(DBA)等。

针对一个人是否有可能同时拥有多个博士学位,他直言,修读一个博士学位的过程并不容易,是需要经过多个阶段,因此就他而言,是不会再有意愿去考取其他博士学位。

他续说,博士生必须先决定研究课题,以及配有学术导师(Academic Supervisor),才能针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工作。

“不过,若博士生所选择的课题太过钻研,即学术导师没有条件或能力给予指导,博士生可选择由校外导师(External Supervisor),即在相关领域有进行深入研究工作者,指导和解决该领域技术上的问题。”

他指出,具备以上条件后,博士生可开始拟写关于研究范围的计划书,并由学位考试委员会进行审查,确保相关论文在全球各地是独一无二的。

“一旦通过委员会的审查,博士生就能进行研究工作,然后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的阶段。”

他表示,论文获批分为四个层次,即不及格、仅硕士学位资格、保留博士学位资格,但必须在限定期限重新进行研究工作来修改论文,以及修改部分论文内容,重新提呈予评审即可。

询及荣誉博士和博士的区别,刘华才表示,荣誉学位是不需要经过考试的。“当一个人对学校、社会领域或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大学就会颁发荣誉博士学位,作为对那人的肯定。”

离职就失头衔 不能再称教授

除了假博士,假教授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刘华才表示,博士是个人的学历成就,终身都能持有博士头衔;而教授是一个职称,分为5个层次,从讲师、高级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至教授。

他表示,欲成为教授的过程十分艰难,因为审核过程非常严谨。

“教授的评估范畴是5P,包括教育(pengajaran)、研究(Penyelidikan)、出版刊物(pernerbitan)、国家企业谘询顾问(Perundingan)、社会服务工作(Perkihdmatan)。”

他强调,除非受封为荣誉教授,否则一旦一名教授离职后,就不能再自称为教授。

此外,他表示,一些人之所以持著假博士学位,除了欲提高自身名誉,也能增加他人的信任度,因为博士学位给予他人知识渊博的印象。

他说,对于在教育界发展的人士而言,譬如成立补习中心,博士学位持有者在招生方面较有说服力。

 

开讲嘉宾:拿督刘华才博士(民政党副主席)
电台主持人:苏进川、谢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