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实兆远甘文阁新村,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当地的特产辣椒酱。随著“甘文阁辣椒酱”的名号响遍全马,当地辣椒酱市场自然也“水涨船高”,竞争激烈,少说也有6家辣椒酱厂家在经营。
走入当地的杂货店,不同商号的“甘文阁辣椒酱”一字排开,红红的辣椒酱,再配上鲜红的酱瓶配色,实在令饕客眼花缭乱。
此时,要排众脱颖吸引大众的垂涎,实在不易,惟吴桂祥父子贸易公司勇于尝试,于2004年一改瓶盖配色,“由红转青”,加上秉持著天然取材,用料扎实的品质,成功获得顾客常年的支持,让“吴桂祥辣椒酱”深入民心。
甘文阁必买手信
“吴桂祥辣椒酱”现任负责人吴启炳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自家辣椒酱于1972年,由父亲吴桂祥创始,至今已踏入第45年,期间更在1975年成功申请经营执照。
年届48岁的吴启炳投身辣椒酱行业至今已有36年,他与那个年代的学生无异,从12岁开始辍学,协助父亲调配辣椒酱,直至2008年,他从父亲手中接棒持续经营,不料父亲在2年后逝世,也让他痛失良师。
尽管学途不畅,但凭著经商的良心及父子两人多年来不断地实践,如今,旗下的甘文阁辣椒酱凭著最天然的配方,风靡全马,甚至扬名至新加坡,成为国内外游客访甘文阁必买的标志性手信。
他回想父亲创业初期,父亲因缺乏瓶子,便到海边捡可口可乐瓶消毒,重装辣椒酱,还得每天骑著摩哆到实兆远、爱大华或远至70公里远的班台挨家挨户上门兜售,实为苦活。
“当年,我们也还没有商标,父亲每次工序只可制作40至50瓶辣椒酱,而一瓶辣椒酱的售价才30仙,繁工薄利,但只要提起可口可乐瓶辣椒酱,在这里(当地)已是街知巷闻。”
机器提高生产力 量产3千瓶
近半个世纪过去,“吴桂祥辣椒酱”也从每次工序生产40瓶辣椒酱,提升为一次量产约3000瓶的规模,这一切也源于吴桂祥在80年代引进机器提高生产力,规模日益扩张,才足以迎合当今热销的市场。
有成品,就得行销,随著现年44岁的吴氏胞弟吴启璁于2014年的加入,吴启炳在市场外销上再添助力,批发渗透杂货店、点心店、甚至酒楼,逐渐开拓市场。
如今,青色瓶身的甘文阁辣椒酱几近全马可见,多遍布在华人较多的区域,如霹雳的邦咯岛、安顺、太平、再到雪兰莪、吉隆坡、马六甲、柔佛等地,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秉持著“自己做自己吃”的原则,吴启炳一家丝毫无惧食用自家的辣椒酱,因使用许多天然成分材料,保证绝佳的口感,犹如入口即化,并不像某些辣椒酱因人工或化学调味品过多,造成味道持久不去。
每每到各地旅游,他也会到当地的杂货店尝试其他品牌或口味的辣椒酱,试口感探其味,精益求精。
“一瓶小小的辣椒酱看似简单,但其中的辣椒、糖、醋、蒜头、防腐剂皆符合国家卫生水平,并非易事。”
天然取材 良心经营
制作辣椒的主要用料无他,不过是巴刹随处可见的红辣椒、青蒜头、金瓜、番薯、盐和糖而已,并不算是独门绝活,但调配出的味道却千变万化,家家不同,要如何脱颖而出,全凭天然用料及良心的经营。
吴启炳坦言,他每次须凌晨2时起床作业,每次工序至少得承担3000至4000令吉的成本,尽管现今百物腾涨,他也务必采用上好的材料,以调配出将近90%天然成分的辣椒酱。
“去年,要购买一箱20公斤从中国引入的蒜头只需150至200令吉,但现在,一箱同等蒜头已叫价至少500令吉,虽然成本高涨,但本号的辣椒酱在甘文阁仍维持在2令吉10仙至2令吉20仙之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吴启炳坚持不偷工减料,并亲力亲为,细审批发,严选用料,绝不因私利而影响食客的健康,誓要以良心作业,维持良好的形象,生意才能细水长流。
他也常与其胞弟分享道,顾客极具慧眼,做生意切勿因财失义,因贪图小利而减轻用料,否则最终将遭顾客唾弃。在辣椒酱的渲染下,他的儿子也同样投身于辣椒酱制作,有望继承父业,传承三代。
为了改进口感,吴启炳也曾研发配方,尝试寻找其他的天然代替品,尽管最终导致成本上升,但他仍不犹豫地替换,以提供最好的口感于大众,如此一来才打响口碑,成为居民日用的品质保证,并扬名海外。
吴桂祥父子贸易公司(Ngo Kie Siong Trading Company)
创办人:吴桂祥
创办年份:1972年
品牌:吴桂祥甘文阁辣椒酱(NKS Kg.Koh Sos Cili)
主要产品:辣椒酱
业务遍布范围:霹雳、雪兰莪、吉隆坡、马六甲、柔佛等地。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