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新人对婚嫁的要求已不同以往,有要求就有需求,自然就有填补需求的商机。但无论如何,大妗在短时间内都不会一跃成为抢破头的热门行业。这份专业既要遵守流程又要懂得变通;既要固守传统又要求新求变,实在非一般人能胜任。男大妗钟景煌和女大妗林欣韵大谈秘辛。

欢喜哥

■钟景煌,Dary
■29岁
■欢喜之囍创办人
■5年大妗经验
■原先任职银行业

MC JO

■林欣韵,Jocelyn
■36岁
■MC JO Academy创办人
■6年婚宴及活动司仪经验
■原先任职科技行业

性别VS尺度

男大妗和女大妗有什么分别,客户在选择上是否有特别考量?

钟:其实没有,工作是一样的。“大妗”这个字来自中国广州,早年舅舅在一个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新娘出嫁时,需要一名年长女性照顾,自然而然地由舅母出任,广东人称作“大妗”,所以广东人比较多的中马也就沿用了这个称号,加上一个“姐”,就成了职业。在中马以外的地方,一般称作媒婆,而在东马,通常都会请男性大妗,他们称作伴郎。

我早前到香港“欧惠芳婚礼顾问”上课,学到正副大妗的形式,也就是两个人联合上阵,像是唱双簧,不会冷场。在本地,有的大妗会带助理,但一般上只是帮忙洗杯子,并不会一同说吉利话。若我和Jocelyn(林)以正副大妗的形式一同上场,就是完美的龙凤配,但前提是,必须让客户接受这个相对新颖的形式。

林:我认为,男大妗会比较Fun(好玩)一些,尺度会比较宽,女大妗再怎么说也得注意形象,可能表现会没那么放。但女大妗在协助新娘整理衣服时,比较方便,看见白纱滑落,可以直接帮忙拉。

严谨VS宽松

如果说婚礼是一场大秀,那大妗就是操控这场秀的人,主宰成与败,但过程中,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该如何拿捏?

钟:我的教学里,有标准作业程序(SOP),当然,老一辈大妗没有这样的课纲,我们都是跟在身边学,但后来我发现其实能理出一个方程式,让我们更有效地学习和更流畅地执行这项工作,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我记得有一次在一户潮州人家里,主持拜祖先仪式时,有个安娣一直在叨念‘我们不是这样做的…’,念到真的很烦了,再下去场面也不会好看,我便委婉地请她帮忙继续下去,结果她也真的接下了。只要客户不反对,我也无谓坚持,最重要的是仪式顺利完成。

另外,很多人都纠结于“吉时”,宁愿为吉时放弃仪式,这个有点可惜。在我认为,女儿的谢恩和出门仪式很重要,古时候女儿出嫁,因为交通不发达,嫁到远地后,也许此生不再见,虽然现在没有这种状况了,但这个仪式很有意思,应该被保留下来,好好地体会一下女儿离开父母的感受。

林:我跟著Dary(钟)学习,主要分成3个部分:1.当助理,只是观察;2.参与,负责一小部分的工作;3.角色扮演,排演站姿、讲话的方式和模拟应对突发状况。我是一个很怕输兼怕死的人,每一次一定都做万全准备。我们是少数会给所有婚礼相关人士,包括新人、家长、兄弟姐妹、摄影师等时间表的大妗,他们对时间观念有认知,我们也就不必凶巴巴地一直提醒和催促。

事前也会到客户家里看场地,视察空间是否足够,和他们沟通要在哪里敬茶,这些事前准备可以免去现场三姑六婆七嘴八舌给意见时的慌乱场面。跟姐妹沟通,请他们不要弄脏新郎的脸、不要求新郎脱衣服,同时提醒食物准备要谨慎,注意兄弟是否对某种食物敏感。我们也和摄影师沟通,我们应该站在哪里,以便不遮挡镜头,了解他们拍摄的手法,为他们预留时间等。基本上是严谨里有宽松,宽松里有严谨。很多事情,可以相互配合。

传统VS革新

大妗是传统的行业,但来到今时今日,死守传统似乎无法杀出重围。然而,有心改革就得有被鞭挞讨伐的准备,新与旧如何交融,什么该舍,什么该留?

林:改变是很难的事,但值得探讨的是,所谓“原有的”究竟是什么?一些好玩的、特别的、有话题性的形式也许非传统,但是它能让你的婚礼和别人的不一样,是有别于一般的记忆点,也能成为我们服务的卖点,只要它是合理的、庄重的,为什么不?教育客户是必要的,但也必须明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就像正副大妗的形式,要在本地流行起来,应该还要一段时间。

钟:香港和我们这里新郎直接进到新娘房的形式不同,新娘是由父母牵著走出房,交到新郎手中的,寓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觉得这个仪式很有意思。如果要说传统,这似乎不是我们这里惯用的方式,但也无伤大雅。再说,有的新娘房比较窄小,若可以移步到客厅,也不失为好办法。

有一次林欣韵主持敬茶仪式,其中一方是本地华裔,另一方则是拥有意大利及德国血统的家庭,“我做足准备过去,却发现意大利家庭不会听英文!他们花了很多钱大老远到这里来观礼,我必须让他们明白这个仪式的意义,于是竭尽所能用肢体语言和简单的英文让他们搞懂我们在做什么。”她指,华人一般都等大妗说吉祥话,比较被动,但老外通常会给新人献上诚心的祝福,相比之下,以华语为媒介的仪式比较累人。
有一次林欣韵主持敬茶仪式,其中一方是本地华裔,另一方则是拥有意大利及德国血统的家庭,“我做足准备过去,却发现意大利家庭不会听英文!他们花了很多钱大老远到这里来观礼,我必须让他们明白这个仪式的意义,于是竭尽所能用肢体语言和简单的英文让他们搞懂我们在做什么。”她指,华人一般都等大妗说吉祥话,比较被动,但老外通常会给新人献上诚心的祝福,相比之下,以华语为媒介的仪式比较累人。

快乐VS哀愁

没什么比让一场喜事圆满落幕更让人充满成就感,但每一份职业都有苦有乐,有美丽,就有哀愁。

钟:我几乎每个12月都会生病,大伤风大咳嗽的,必须抱病上场。人家请了你,怎么可以让他们失望,无论如何都要硬著头皮做。庆幸的是,我工作时就像被“上了身”,可以完全投入,忘了病痛。还记得有一次,肚子不舒服,狂拉肚子,但一上场就不拉了,一下场那感觉又马上回来。很神奇。

林:这个工作没什么辛酸,就是特别累。早上5时起床到晚上晚宴结束,一天下来,会消耗很多体力与精力,我们都笑称大妗是婚礼上的“Kakak”(佣人)。

日日珍馐百味都会不稀罕,频密见证幸福,难道不感觉麻木?作为喜事的推手,自己的情绪又该摆在哪?

林:麻木?怎么会!每一场婚礼都是不一样的,主角不同、场景情境不同,氛围也不一样,投入其中,自然会受感染。把自己当作婚宴的一分子,不要把它仅仅当成一份工作,融入其中、享受当下,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钟:我是看到新人和他们的父母哭,就会想哭的人,但因为要保持专业,所以每次都强忍著。每一次完成一场婚宴,都会非常开心,有一种完成人生大事的成就感。至于个人情绪,我们都是具备正能量的人,不喜欢把悲伤摊在外人面前(其实平常也没什么不开心的事啦),所以说这份散播欢乐的工作真的很适合我们。

赚钱难不难?

林:我4年前开始转全职,过去3年都保持一年120场婚宴的纪录,证明有需求。再说,这一行拿现金,钱来得快。可以从兼职开始,反正一般婚宴都落在周末。若有生意头脑,还可以发展出更多生意模式,租借或售卖婚嫁用品、成立公司,培训司仪和大妗,以企业形式接工作等,有很多可能性。

钟:虽说赚钱不难,但我觉得,说到底,热忱最重要,毕竟这不是一般的工作,没有想像中简单,要有兴趣才能胜任。我目前一年可以接40到50场工作,通常有70%的客户会要求一并主持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