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是近期以人物为主体开办的纪念馆,年仅34的馆长庄诒晶对纪念馆经营有巨大的热忱。以一个相对年轻的团队领导和执行博物馆教育的推广,自是有它的难处,但也有它的好处。在她而言,在这个动一动手指就能获得大量讯息的年代,无论是博物馆、纪念馆抑或文物馆,营造氛围的功能大于知识传授。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会由隆雪中华大会堂会长陈友信与本地华商兼文化推手陈凯希在2013年联合发起,庄诒晶透露:“基金会成立后,委员会讨论是要发放奖学金吗?抑或成立研究中心?多番讨论后,认为若要真正地纪念陈嘉庚,就一定要办纪念馆,因为博物馆教育是他一直致力在实践的事。”

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位于隆雪中华大会堂3楼,空间虽有限,但脉络清晰、导览具互动性,不时有学校组团参访。
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位于隆雪中华大会堂3楼,空间虽有限,但脉络清晰、导览具互动性,不时有学校组团参访。

陈嘉庚认为,博物馆关系社会颇巨,数万人口之小城市,即有设立博物馆之必要。庄诒晶指:“他并不是个理论家,因为他本人就创立了两个博物馆/纪念馆,一是1956年倡办,以华侨历史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厦门华侨博物院,也是中国首座侨办博物馆;二则是陈嘉庚回到家乡中国厦门集美定居时动工建造,历时10年建成的鳌园。”

鳌园是为纪念解放集美英勇牺牲的将士和发展文化事业而建,但建成之时,陈嘉庚病逝,并葬于园内。至于他预备了一笔资金,希望能在北京也开办华侨博物院的心愿,也在2014年达成,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委员会因此确定设立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并选址陈嘉庚曾在1936年到访的中华大会堂。

2014年,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会成立一周年之际,董事会成立第一届“陈嘉庚精神奖”筹委会,并在12月举办了第一届颁奖典礼。今年来到第三届的陈嘉庚精神奖颁奖典礼已在昨夜落幕,受奖人为已故丹斯里郭鹤尧。
2014年,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会成立一周年之际,董事会成立第一届“陈嘉庚精神奖”筹委会,并在12月举办了第一届颁奖典礼。今年来到第三届的陈嘉庚精神奖颁奖典礼已在昨夜落幕,受奖人为已故丹斯里郭鹤尧。

花时约半年筹备,纪念馆在2013年10月开幕,但经营的过程在一开始就不顺遂。对外开放后,负责筹备的馆长却离职,纪念馆也因此暂时闭馆。庄诒晶隔年3月加入,当时纪念馆的团队包括她只有2个人,一直到四五个月后,才正式架构起新团队,目前以90后年轻人为主力。

事实上,庄诒晶一开始时仅担任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会的执行长,纪念馆馆长之位悬空一段时间后,才由她兼任。

本地博物馆相关的专业人士本就不多,民办文物纪念馆等大多由文化工作者策办和管理,庄诒晶坦言自己也非专科毕业。拥有中国浙江大学博士学位,她是视学艺术专才,擅长空间的营造,“我不是管理人,也没有历史和展览相关的背景,等于是重新学习。”

纪念馆筹建之时,曾发起征集陈嘉庚史料文物的行动,图中的《南侨回忆录》由民众捐出,是超过半个世纪的藏书。
纪念馆筹建之时,曾发起征集陈嘉庚史料文物的行动,图中的《南侨回忆录》由民众捐出,是超过半个世纪的藏书。

先贤精神跨国跨领域 纪念馆不拘谁来办

庄诒晶强调,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希望走中庸、本土的路线,“我们以展出本地故事为主,包括在陈嘉庚的故乡也未必听到的那些故事,不要让人觉得我们是中国陈嘉庚纪念馆的分馆。”

陈嘉庚来自中国,而新加坡是他落脚南洋的侨居地,庄诒晶苦笑:“曾有访客质疑大马为何要办陈嘉庚纪念馆,认为即便要办,也该由新加坡来办。”新加坡陈嘉庚基金会在1982年创立,但目前未有纪念馆。她接著说:“我认为,这是鸡蛋里挑骨头。我把纪念馆看作谈陈嘉庚的话语权,而他的精神,谁都可以谈。马来西亚老一辈的人都惦记这位先贤,都希望能学习他的精神,我们思考的是该如何把这份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事实上,陈嘉庚精神难以概括,说他是华教斗士吗?庄诒晶摇摇头,认为不够到位。“莱佛士学院1929年创立时,他不仅赞成英文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捐款支持。同时,他也心系祖国的教育,在集美和厦门接二连三开办了各个级别的学府。”关于陈嘉庚,有太多的诠释空间,说他爱国爱民,无论是指中国,还是马新,都一样贴切。“他一方面致力故乡的教育,但在新国生活的五十几年间,对马新的经济和社会都有著显著的贡献,你说他爱哪一国?只能说他都爱。他是个跨领域、跨国家的人物。”就陈嘉庚属于哪个国家,纪念馆应该由谁来办这个讨论而言,庄诒晶如此做结。

每年固定举办的“先贤交辉”系列特展2016/2017年度的主题为“嘉庚毅行 光前裕后”,是陈嘉庚与女婿李光前生平事迹的巡回展。这项展览不由基金会赞助,反之欲邀请巡回展的团体、学校必须和纪念馆一同寻找赞助商,借由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组织和机构有机会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并不会担起导览的工作,而是事先培训相关单位的人员,比方说学校里的学生担任导览,由他们为同侪解说。
每年固定举办的“先贤交辉”系列特展2016/2017年度的主题为“嘉庚毅行 光前裕后”,是陈嘉庚与女婿李光前生平事迹的巡回展。这项展览不由基金会赞助,反之欲邀请巡回展的团体、学校必须和纪念馆一同寻找赞助商,借由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组织和机构有机会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并不会担起导览的工作,而是事先培训相关单位的人员,比方说学校里的学生担任导览,由他们为同侪解说。

老访客指正 笔录交流再求证

虽说纪念馆里所展示的资料都经过专家学者们的规划,但也曾有老一辈的访客“指正”错漏。

庄诒晶理解只要是公共空间,就有被挑战的可能,但另一方面,也明白历史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这个版本,有人说另一个,有各种各样的学说,视乎你是哪一派。”那当下要如何解决?她笑说:“马上拿出纸笔,跟对方交流,把他说的都记录下来,再求证。”年纪较长的访客前来,经常会看著看著就开始分享自己的故事,庄诒晶有感,接下来能考虑做口述历史的可能性,用影像记录老人们的分享。

相比坐落在同一条街的林连玉纪念馆,陈嘉庚的形象相对显得不够鲜明,一来林连玉纪念馆是独栋建筑,车来人往,会注意到它的存在,而陈嘉庚纪念馆仿彿“隐身”于中华大会堂里。二来林连玉作为华教斗士,在地性非常强。在这样的局限下,纪念馆必须化被动为主动,走入校园、走进社区,庄诒晶表示:“严格说来,展览是桥梁,纪念馆的实体则是一个多用途空间,除了固定展览,也办讲座、活动,是一个据点,点子从这里出去。”

Q:民办纪念馆百花齐放,是否好事?大家都办,却因经营不善而被迫闭馆,难道不担心因此打击士气,进而妨碍大环境的发展?

所谓民办,就是去权威,是来自民间的声音,这点很重要。而我认为,馆开得越多,就会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民众会意识到周末并非只能往购物中心钻,纪念馆也可以是另一个选择。当然馆和馆之间要有足够的交流,讨论合作的可能性,地理位置邻近的纪念馆或许可以规划一条导览路线,联手办活动,而不是彼此竞争。

为了落实陈嘉庚所提倡的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理念,纪念馆自2015年8月起推行“育苗计划”,呼吁学校组织参观纪念馆的活动,透过导览解说和趣味性活动,促进学生对先贤人物的认识。
为了落实陈嘉庚所提倡的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理念,纪念馆自2015年8月起推行“育苗计划”,呼吁学校组织参观纪念馆的活动,透过导览解说和趣味性活动,促进学生对先贤人物的认识。

不作资料堆叠 志在渲染纪念氛围

外界不解或批判的声音其实一直存在,像是举办“嘉庚语录书法比赛”,有人纳闷又不是会馆,为什么也办书法比赛?庄诒晶直言:“大众需要一个出门的理由!我们的目的是吸引到一个群体。2014年,第一届书法比赛,吸引了约600人参与,等成绩的时候,他们会到馆里参观。至少又有多一批人知道了我们的所在之处。”她续称:“也有参与者打来,想知道出题范围,想要事先练习,我们请他上网去查,过程中,他自然会对陈嘉庚有更多的了解。”除了书法比赛,纪念馆也定期举办“中学生陈嘉庚常识比赛”,反应不俗。

纪念馆的空间相当有限,所能展出的内容自然也无法无限延伸。庄诒晶对纪念馆所持的经营理念并不局限于内容的呈现,她指著展板上的二维条码(QRCode)表示:“如果访客对相关内容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利用科技的辅助。”她补充道:“人们看戏是为了当中的感动,那又有多少人会急于想要了解陈嘉庚?所以说,这一方面,我并不强求。我的目的不是闷死访客,而是启发他们的,我要建立的是纪念馆的形象,让访客感受纪念馆的氛围,让他们记得有陈嘉庚这样一个人物,有这样一个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