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学者马尔汀和威特在《史丹佛社会创新评论》期刊上的界定,“文化创业”和“社会创业”概念类似,但社会创业者是以创造微型金融、研发太阳能照明产品等社会企业的形式,来补资本主义的不足。文化创业者则是颠覆社会价值体系,来解决文化议题所面临的困境。当“文化创业”概念被单独提出,大众对于创业者就更愿意支持和投资。

愈来愈多人从多元文化底蕴中找到新商机;他们不只创造全新消费需求,也保存老传统,引领新趋势,形成崭新商业模式。

春节时期,台湾民众趁著好天气出外走春,台南市后壁区的土沟农村美术馆涌进人潮。这座美术馆是由台南艺术大学毕业生陈昱良、黄鼎尧等人所创业营造,标榜著“农田就是展场”。

田地中、聚落里,农夫的日常耕作器物就像生活化的装置艺术品,充满乡间趣味。

来此游玩必须跟随农夫作息,每天下午4时所有的室内展览都提早打烊,因为种田人家日落前就得休息、煮晚餐。来这里的游客不只可以加入付费深度旅游活动,还可购买“优雅农夫”品牌的文化商品,满载而归。

另一个文创现场,在过完年后的台北市。信义区百货业者为了元宵节特地举办“马戏乐园”灯会活动,由中华民国视觉艺术协会(简称“视盟”)承办,邀请23位台湾当代艺术家展出涵盖平面绘画、雕塑、空间装置、复合媒材等多元类型的马年灯笼。

当代艺术走入人群,也标示了“艺术正式走入商业”的重大意义。视盟将这次灯会当作是“企业艺术物流服务”计划的“口碑场”,希望取经公益团体现在最热门的“社团创业”模式,打造固定获利,也让艺术家们提高知名度。

文化创业新概念

“因为国际学界的研究,台湾的文化创业者得到突围的机会!”世新大学公共关系暨广告学系助理教授骆丽真说,台湾部分文化创意园区太过商业化、政府文创补助资金较集中在影视产业、聚落营造空有硬体而无软体设计等现象,让文化界对“文化创意产业”一词颇为感冒。张大春、林谷芳、严长寿等文化人都曾对文创产业提出质疑;只要提到“文化创意产业”,就像碰到文化界的地雷。

社区营造者、文化保存者和艺术创作者现在都因为“文化创业”而得以在主观心理上摆脱“铜臭”的不洁感,并意识到每一种创业都会面临“适者生存”的考验。大家开始学会在坚持理想的同时,又务实地寻求获利、保护智慧财产权、建立品牌的可能性;不因为自己是做好事,就把自己当成弱势,更有助于增加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增加强韧性,摆脱对政府补助的过度依赖。

艺术教育产人才

在人才方面,台湾艺术教育也展现了成果。视盟理事长、彰化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助理教授吴介祥指出,艺术大学和综合型大学艺术科系培育出许多学生,并设立创业育成中心,老师们也会引导他们思索如何进行生涯规划,并走入校园周边的社区或聚落进行田野耕耘。

“既像实习,又像深入市场发现新商机,为文化创业带来新的人才能量。”

在台南、台中、新竹等地,已有美术系毕业生经营的半营利式画廊大量出现。年轻人以“结盟”的方式互相扶持,一边创作,一边经营在地艺文风气,颇具活力。

因此,台湾的文化创业显得多元化,想像空间也很大。若以内容区分,就有聚落经营、文化旅游、艺术品物流、新画廊、策展公司、表演艺术团体、纪录片公司等多种型态。其中,又以聚落经营和艺术品物流最受瞩目。

优雅农夫‧打造聚落艺术集团

聚落保存已成为全民运动,但保存之后如何活化运用,并让财务能永续健全,是文创业者的一大考验。位于台南市后壁区的“优雅农夫”团队在短短几年间,开设了“耕艺耘术”、“田园野趣”、“无限回声”3家公司,分别经营空间艺术、文化旅游、音乐创作等业务,创下1600万台币(约160万令吉)以上年营业额,且3家公司都迅速损益两平,并有盈馀。

2002年,台南艺术大学建筑艺术研究所学生陈昱良、黄鼎尧等人到土沟村进行社区营造实习,和此地结下不解之缘。2009年退伍后,两人成立了“优雅农夫”品牌,带领土沟进行“农村品牌化”,使当地成为结合了农业种植与艺术造景的知名聚落。

陈昱良学生时期所参与的社区营造,以传统台湾农村特有的“水牛”为意象,举办牛车踩街、水牛公园等活动,也打下根基。带动起社区活力后,连阿公、阿嬷都拿起画笔,纪录乡居记忆。整个艺术氛围因此弥漫到私人三合院、仓库、田野、闲置空地等处,重新建立土沟村人的骄傲感,也带动地方观光。

现在这套农村活化的经营模式更外溢到云林县的水林、口湖等地。南艺大的学弟妹见到发展的可能,毕业后也纷纷加入“优雅农夫”团队。于是,陈昱良和黄鼎尧以“耕艺耘术”为母公司,将企业盈馀拿出来,协助学弟妹自创公司。

“我们都不是后壁人,但都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当初来到土沟村,许多人都还怀抱当个专职艺术家的梦想,但是在把艺术与环境结合的集体氛围下,大家渐渐转换思维,抛开纯艺术包袱。”陈昱良说。

吸引青年人力返乡

对土地怀抱情感,是文化创业源源不绝的热情来源,也因为没有既有模式可循,优雅农夫团队可以尽情发挥艺术与商业创意,不受传统文化创意产业思维的局限。陈昱良说,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希望透过文化创业活化台湾中南部的农村和渔村,让每个聚落都有1家以上的文化企业。借此创造就业机会,吸引青年人力返乡;而这些企业间,彼此不是竞争的关系,反而是互通声息的艺术联盟集团。“到时候,每个创业者都可以在乡间有自己的一块田,耕作、种花、生活,让台湾处处都是宜居城市!”

视盟艺术物流‧飞入寻常百姓家

优雅农夫致力的是生活艺术化,视盟“企业艺术物流服务”努力的则是艺术生活化。视盟是台湾最大视觉艺术社团,涵盖了艺术家、策展人、艺评人、学者等,等于是艺术人才的大型资料库。为了让艺术品走入寻常人生活,并使视盟运作自给自足,遂推出这项艺术物流服务。

视盟理事长吴介祥指出,目前视盟每年运作经费超过千万。除了会员年费与政府补助外,亟需另辟财源才能让社团永续经营。因此具有获利潜力的“企业艺术物流服务”成为他们近两年努力的重点。“企业艺术物流服务”被称为民间版的艺术银行,旨在开拓原有艺术交易之外的租借新市场,为企业提供艺术品媒合与仲介服务,朝获利目标迈进。

近年,企业办公空间、建案、精品饭店、银行贵宾室、品牌橱窗等艺术装饰需求提高,但企业主又常苦于无法精选适合自己企业形象的艺术品。视盟便以最大专业资料库的优势,为企业挑选艺术品,并以租赁的方式,让企业“尝鲜”,逐渐培养出特有的艺术品味,进而进行典藏。艺术品租赁只是第一步,当代艺术品多在大众空间曝光,拉近艺术品和企业、民众之间的距离,最后终究能创造普遍的典藏风气。

“过去刻板印象中,都认为企业不喜欢人形雕塑和尖锐的装置艺术品,担心吓到或伤到。艺术物流服务计划实施后,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反而倾向希望透过奇特的作品来凸显自己的创新精神,”吴介祥说。

部分企业更进一步希望有客制化服务, 例如“马戏乐园”灯会活动,就由新光三越百货业者“点菜”,经过视盟策展,请来23位台湾当代艺术家特地为这次活动创作马年造型艺术品。所有权仍属艺术家,但百货业者若有兴趣,可以在展后进行部分或全部收购。活动期间,百货业者也拥有部分艺术品的影像授权,制作延伸性商品,做为赠礼或贩售。

“荷兰艺术家霍夫曼制作的黄色小鸭在全台引发参观热潮,也揭示出民众对艺术品的高度接受性,”吴介祥说。视盟的艺术物流文化创业计划充满信心,“文化”、“获利”与“企业”三赢的未来不是梦!

热爱小生活 实现大幸福

世新大学公共关系暨广告学系助理教授骆丽真有个贴切的比喻:“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名词,专指“产业”的类型,但“文化创业”则是动名词,具有从无到有的行动与实验精神。她说,艺文团体终究要往自立的方向走,不能总是依赖政府补助,“创一个计划给国家养”。如果艺文团体都有创业家的精神与觉悟,就会发现文化底蕴便是商机源源不绝的活水。

不管是聚落保存、古迹活化、艺术创作、饮食理念等,文化与商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保存与创新,二者都是一门好生意;热爱小生活,也能实现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