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台南市安南区海尾寮的“朝皇宫”香火缭绕,虔诚的善男信女们拿香参拜,祈求平安。

大殿里经文声悠悠回荡,一侧的厢房,10来位穿著时髦的妙龄小姐,跟著老师拿起粉刷,认真练习画出苹果肌粉嫩的美妆效果。走到大红梁柱旁的小型图书馆,放著世界名著《百年孤寂》等数十本经典小说,为这座百年庙宇,注入浓浓的书香气息。

一到晚上,不只庙宇庭前很“跳tone”地播起充满文艺气息的纪录片,连向来只有锁呐锣钹响彻的神殿里,竟也传出流行曲目《雨夜花》二胡声。夜里,朝皇宫前的LED看板上,“大庙兴学”4个大大的橘色字眼,闪闪发亮。一场发自庙宇的创新兴学模式,正在发生!

借力使力扎根在地

“伫立全台各个庄头的大庙,是400多年来台湾持续存在,没有倒闭的非政府组织。过去,庙宇本就是地方传统教育、信仰与公共参与的中心,与社大走入社区办学,鼓励扎根在地的理念不谋而合,”

绑著花色头巾,脚踏凉鞋的台南社大台江分校执行长吴茂成,用道地的海口台语,说起“大庙兴学”的精神。

“大庙兴学”这个构想来自记者出身的吴茂成,他以记者培养人脉的专业打破乡村间的歧见。知名作家小野到当地大庙演讲时,还创下2000多人前往聆听的盛况。10多年前,吴茂成常于采访时看见城乡间巨大的落差,加上深觉台江地区苦无文化教育资源,当时他因身兼台南社大讲师,游说社大主任林冠州,在旧称“台江”的安南区设置分校。

当时,由于安南区占台南市总面积达1/3,幅员广大,加上时机尚未成熟,吴茂成的提议并未获得通过。直到2007年,他离开新闻界,再次向林冠州重提台江分校计划,才出现契机。

位于安南区的台江内海,是1661年郑成功登陆台湾的所在地,极具历史价值。然而,因曾文溪改道,此地填为海埔新生地后,并不适合农耕,早年居民仅能仰赖讨海维生,极为贫穷。台江地处偏乡,文化教育资源匮乏,超过百公顷的辖区也仅有海佃、安南等5所中小学,想在这里办学困难重重。

自小在台江海尾庄长大的吴茂成想起,在地方扮演信仰重心的庄头大庙,或可“借力使力”,决定携手村庙共同办学。适巧海尾朝皇宫主委吴进池有意推动教育事业,双方一拍即合,台湾社区大学间首创的“大庙兴学”模式,在台江于焉成形。

结合信仰 创办青草药课

课程推动初期,吴茂成即坚持社大和庙方应该“互为主体”,广纳各方意见。因此,社大将课程设计交由吴进池负责,退居二线辅助教学。当时,吴进池为了吸引居民来上课,开办前除了调查参拜信众的年龄层,还结合祭祀主神保生大帝救世医人的信仰典故,创办青草药班。

一开课后,课程人数果然爆满,“后来开办的几届,热门到有人前来调查关税,”吴进池得意地说。“先点香向大道公讲病况,掷筊3次抽药签,就到庙旁的草药铺抓药吃。”

这几年,朝皇宫主任委员吴进池走访海峡两岸的大道公庙,药签如出一辙;他也找中医师逐一解读庙里药签,才明白签上的药草都属温和配方。因此,既要兴学,就从“大道公”保生大帝的药草、医理著手,养生青草班当然是重头戏。从庙里的药签说起,带领民众认识药签上的药草养生知识,并且开辟药草田野教室,让保生大帝的济世智慧,成为鲜活的日常知识。

门热门课程也发展为青草药社团,社员钻研药草疗效之馀,更筹组产销班,将健康有机的青草药用在渔业养殖,振兴地方产业。

除了用药草做成香包、肥皂和蚵爹小吃,青草班讲师林赐福还带著学员,尝试把青草药掺入渔产饲料,养出无毒且肉质鲜美的鱼虾,这是鱼塭遍布的台江社区让信仰和产业结合的例证。

文化建醮认识庙宇

另外,社大也推动“文化建醮”,鼓励大人小孩,巧妙地运用民间信仰的习俗,重新认识庙宇文化。

因此,昔日仅有阵头、神轿出现的迎神仪式中,也出现社大学员表演肚皮舞和二胡演奏,成为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台式嘉年华”。

为了传递文化气息,社大也和朝皇宫合作,推动“夜市行动教室”,让夜市的阿公阿嬷、大人小孩,大啖夜市美食时,也能顺便学电脑、借图书,累积在地的文化资本。

功德变公德 串连社区

集结信仰、教育、社会参与3合1功能的朝皇宫,甚至跨宗教与天主教美善基金会合作,鼓励美妆班学员学以致用,帮辛苦的喜憨儿家长画上美丽的彩妆,让他们得到安慰。推拿课程则传授外籍看护者推拿技巧,用于照顾老人。“社大让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性的‘功德’,进一步扩展为公共性的‘公德’,”吴茂成说。

社大也整合台江社区居民,投入河川保护、文化复兴运动。吴茂成指出,2004年,原预定于台江兴建的台湾历史博物馆,政府一度以安南区缺乏文化为由,有意迁往安平。这一句“安南区没有文化”,刺激了不少在地人的自尊心,萌生团结意识。于是,社大民俗文化班与大庙兴学志工队,走访台江溪顶寮代天宫等庙宇,探访各村庄的文化故事,共同深耕本土教育。

2004年,吴茂成看见嘉南大圳遭受污染,决定和海佃、安南等国中小学师生,催生“小台江巡守队”,鼓励小学生关怀土地与环境,并主动回报河川污染状况。至今,小台江巡守队也和社大课程汇流,共织起台江的河川监测网。

大庙兴学联盟遍地开花

目前台江分校开办课程已由个位数扩展到目前四十多门课,并发展出二胡社、车鼓社、青草社、大庙兴学志工团等4大社团,学员数更从50人成长到1200人,为海尾地区注入人文气息。

台江地区15间庄头大庙纷纷加入,形成大庙兴学联盟。“大庙兴学联盟像是教育通路,朝皇宫是直营店,其他的庙宇就是我们的加盟店,”吴进池说。

这里已成为全国社区大学、社造工作者观摩学习的焦点,宜兰、苗栗与云林等地的庙宇纷纷前来取经,中国大陆的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等国际NGO团体也前来考察交流。吴茂成表示,台湾庙宇过去本就承载著教育、公共参与和信仰的功能,只是在时代演变下,逐渐为人忘却,甚至被赋予中辍生聚集的污名化形象。

“我们只是恢复庙宇过往既有的功能而已。”

吴茂成认为,大庙兴学的模式甚至可能转化为一条青年返乡之路。他说,“台湾的教育是一门鼓励人离开家乡的学问。

满满的人才从偏乡输往城市,却没有一条路鼓励人们回到家乡来。”大庙兴学的模式若能在全台遍地开花,苦无理由返乡的青年,将有机会反馈乡里。

“如果全台319乡镇的大庙,都能共同投入兴学,找出属于在地的地方观,就能从地方萌生改变台湾的力量,”吴茂成说。吴茂成期待大庙扮演提升基层知识能力的要角,不论社区营造、生活休闲或环保生态,都将水到渠成。当大庙兴学的香火不断传承,一条颠覆传统的办学路,也将油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