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时,30岁的交通大学电子物理系助理教授周苡嘉,以“三五族奈米线原子级自组装成长机制”研究登上《科学》(Science)期刊。同为女科学家的交大校长吴妍华陪同举办记者会,盛赞周苡嘉的年轻有为。同月底再传捷报,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薛一蘋。历时9年研究发现自闭症的可能成因与治疗方法,成果获得《自然神经科学》期刊的刊登与肯定。

接著由台湾莱雅、妇联会及吴健雄学术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台湾杰出女科学家奖”隆重登场,将这波“女力”如虹的气势推向高潮。由台湾莱雅、妇联会、吴健雄学术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台湾杰出女科学家奖”,是台湾唯一专为表扬女科学家杰出成就的奖项。

第7届台湾杰出女科学家奖杰出奖两位得主,分别为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余淑美和国家卫生研究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熊昭博士共同获得;此外,新秀奖则由国立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吴娴与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助研究员陈韵如获得。

为长者健康老化

熊昭担任肺癌遗传流行病整合计划总主持人多年,于2002年与国内外医学中心组成研究团队,针对1万4000名亚洲女性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在部分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异,与罹患肺癌风险偏高有关。

随后进一步建立“高危险群风险预测管理系统”,透过基因筛检计算肺癌风险。除了首先发现非吸烟女性罹患肺癌的3个关联性基因,目前她更积极投入台湾中老年健康因子及健康老化的研究。

熊昭提到,每个人都无法避免老化,但如何“健康的老化”将成为国卫院的研究重点之一,因为不只是预防疾病,也要维持健康的身体功能和精神,也希望研究成果可以转用为公共卫生政策,让长者不仅活得长寿,更强调要健康长寿。

科学界, 女性撑起半边天的时代来临! 分别为陈韵如(左)、余淑美、熊昭和吴娴。
科学界, 女性撑起半边天的时代来临! 分别为陈韵如(左)、余淑美、熊昭和吴娴。
研究方案 无私奉献

以应付未来全球将面临的粮食危机,改进谷物(水稻、玉米、小麦)的品质与产量是必然的。2006年,余淑美成功运用水稻基因转殖,为谷类基因研究立下关键里程碑,并广为各国应用,对人类以生物科技改良谷物品种影响深远。

余淑美出身农家、自称一辈子与水稻脱离不了关系的她,在水稻基因转殖领域中钻研了20多年,为的是寻找水稻中可对抗恶劣环境的“抗逆境”基因。其中包括抗旱、抗寒、抗盐等“特异功能”,不但能提高稻米的抗逆境能力,还能增加40%至50%的产量。研究成果若能广泛运用,对于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大有帮助。

她认为“作研究讲究逻辑性,只要确定方向,掌握好每个变因,小心操作每个步骤,耐心解决每个问题,实验自然就做得出来。”有些学生做不出实验会怪运气差,其实问题都处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掌握不足。她就是秉持著这种理念,从成功利用农杆菌转殖水稻基因发展生物科技,到现在发现糖调控水稻基因表现及生长分子机制的基础研究,她不断地突破困难,创造高水准的学术成果。

余淑美还建立“台湾水稻种原库与突变基因资料库”,业已解码6万笔基因突变数据,规模高居全世界第三位。她把种原库资料无私地开放给全球学者使用,其累积成果也已经超越日、韩。

因为阿嫲选科学

女科学家奖一方面肯定卓然有成的女性研究者,另一方面也鼓励崭露头角的后进。今年获得“台湾女科学家新秀奖”新秀奖的是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吴娴,及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助研究员陈韵如。

吴娴副教授的研究,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典范,利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之尖端脑造影工具,佐以来自脑伤病人的神经心理学证据,特别聚焦于探索人类处理不同认知范畴中抽像符号表征的认知功能和相应而生的神经讯号。吴教授为台湾认知神经科学学会的创始会员,并获选为该学会第一届的常务理事,投入推广认知神经科学的工作,同时利用课馀时间进行超过50场的科普演讲,增加社会大众对于大脑科学及其应用的了解。

努力钻研神经退化

另一名新秀奖得主陈韵如出身于显赫的医疗、公卫背景家庭。父亲是有“台湾肝炎之父”之称的中研院院士陈定信,母亲许须美曾任教于台大公卫系,及担任卫生署防疫处处长。或许是父母的公务繁忙,陈韵如自称成长过程中父母亲很少“干预”,自己几乎是阿嬷一手带大的。在她就读高中时,阿嬷开始出现失智倾向,让她震惊又不舍,就此埋下了日后投身研究种子,力图解开阿兹海默症之谜。

陈韵如带领的9人编制实验室,专门研究蛋白质折叠机制与错误折叠所产生的疾病。她指出,类淀粉沉积症多与神经退化疾病相关,阿兹海默症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她努力钻研造成神经退化疾病的无序蛋白,希望能提供神经退化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方向。

她将研究延伸到新发现的TDP-43蛋白质疾病,发现一种新型的TDP-43蛋白堆积物,并发展一株具特殊的结构专一性的TDP-43抗体,来帮助未来生化及医学的学术研究及应用。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她获得中华民国生物物理学会颁发杰出年轻学者奖。

请不起育婴假

台湾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当天,获得新秀奖的陈韵如全家出动。同在科学领域工作的先生带著一双5岁及7个月大的女儿到场观礼,夫妻二人怀抱稚龄女儿的温馨甜蜜画面,与平时睿智、专业的科学家形象有著高度的反差。不禁令人好奇,女科学家们如何穿梭在家庭与研究工作间?

家庭事业难平衡

科学研究领域中,即便已做到男、女工作机会均等,但仍难突破传统家庭分工的禁锢,有些事情女性就是得自己承担,旁人无法代劳,生儿育女大业即是如此。现年40、小女儿尚在襁褓中的陈韵如正值家庭、事业两头忙的水深火热阶段。先生原在成大光电所任教,夫妻二人过了好几年分隔南北两地的生活,育儿工作皆由她一手承担。“常常实验还没做完,就得赶去接小孩。”

“科学环境请不起育婴假,”陈韵如说,手中执行的计划无法中断,实验室更不可能休兵等你回来再继续,研究与生育,的确是女性科学家无法回避的两难困境。所幸,生儿育女与工作两头忙的艰难期有时尽,只要有另一半与家人的支持做后盾,女科学家们多能咬牙忍过,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彭汪嘉康、余淑美、熊昭等成功女科学家的领先研究成果,以及薛一蘋、陈韵如、周苡嘉等杰出后进的亮丽表现,都在在显示,台湾女性撑起科学半边天的时代业已来临。

女性实力不亚于男性

这个为表彰台湾杰出女科学家所设置的奖项,今年堂堂迈入第7个年头。有人说,特别设立“女科学家奖”,表示科学领域中性别失衡的状况尚未解除,待有朝一日,台湾的女性科学家人数与男性科学家不相上下时,这个奖项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其实,科学界阳盛阴衰的现象,举世皆然。翻开诺贝尔奖百年历史,女性得奖者的比例只有5%,其中科学类得主更是少之又少。台湾现阶段男女科学家人数仍存在很大的落差。根据交通大学校长吴妍华的估算,交大教授男女比例大约为10:1。

女性在科学界的强韧并不亚于男性。2008年获颁台湾第一届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在肿瘤细胞遗传染色体领域的先驱研究,及本世纪头号杀手──癌症医疗的卓越贡献,在台湾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现阶段女性虽占少数,但已充分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雄心,各自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攻城掠地,打下一片江山。“只要专心做研究,就一定会被看见与肯定!”彭汪嘉康如此勉励后进。

为女性出头天喝彩

时代转变,越来越多女性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就连过去男性独霸的科学范畴,近年也出现许多杰出女性的身影。透过“女科学家奖”,我们得知女性在科学这条路所付出的努力与心血,她们用行动及研究成果证明女性并不亚于男性,努力不懈身体力行去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