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启蒙教育始于家庭,从孩子小时做起,也从父母自身做起,才能教育出优质的下一代。“欲速则不达”众人皆知,只是一旦为人父母,便很难挣脱“造就孩子是父母的责任”的紧箍咒。毋须过度忧虑,调整带领孩子的步伐,便是为人父母的智慧。

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家长更多考虑的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父母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

当家中的孩子迈入3至4岁,准备上幼儿园的阶段,不难看到家长们开始纷纷打探哪家幼儿园,还是小班制的安亲班较好?除了进入安亲班或幼儿园,如今也有一群家长进行在家教育,落实“自己的孩子自己教”的理念。

玩耍如进补,滋养孩童成长

幼教老师李怡麟成为妈妈以后,努力为儿子铺陈丰富的童年,但她的世界并没有因为当上“孩子的妈”而变得狭窄局促,反而更加自由开阔。她在家教养自己的孩子,尽量过著作息固定的生活,孩子知道哪个时间要做什么,亲子间也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争执,不会出现父母要孩子上床睡觉,但孩子不愿意而哭闹的情况。

“偶尔儿子会吵著不想早睡,但他不会因为不要睡觉而发脾气。当家中的生活规律与节奏建立起来后,我与孩子的生活更安定。”李怡麟披露,她其实经过多番调整,用了1年的时间才找到合适他们家的生活步调。

儿子5岁前都没送安亲班或幼儿园,李怡麟只是让他在家中玩、学习,过简单有规律的生活。她认为,学龄前的孩子,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玩。玩对孩子来说,就像大人进补一样重要。“玩耍对孩子是很滋养的,透过游戏,孩子可以表达内在。”

她建议家长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玩,所谓玩,是玩孩子的游戏,而非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小孩已经不懂得怎样玩了,有家长就问李怡麟:“你的儿子不玩iPad,也不常看电视,那他在家里一整天做什么?”其实,在没有电视电玩的影响下,孩子天生的创意得到发挥,可以创造出许多游戏。

李怡麟进一步解释,对于学龄前孩子而言,最需要建立的是安全感及陪伴。“当家长选择在家教育,拥有大量时间陪著孩子从事所有活动,时间表依著孩子当时的需要进行安排,无形中可培养孩子稳定的性格。”

年纪越小的孩子,其各别发展的差异越加明显。李怡麟举例:“就二三岁的孩子来说,有些孩子还不太会讲话,但有些孩子已经很善于表达;有些孩子需要较多的睡眠时间,有些孩子的活动量大,每个孩子有著不同的发展需求。”除了需要父母的照顾,李怡麟形容,学龄前的孩子如同一张白纸,需要由父母帮他们建构正确的价值观。

李怡麟提出她的观念:“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与其说在家‘教育’,倒不如说是在家‘陪伴’。”父母可以在家与孩子一同做好玩、有趣的事,李怡麟补充:“我会跟儿子一起阅读绘本、玩益智游戏,也会练习数字、英文字母等,不过目的并不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点。”

学龄前培养学习胃口

有些家长担心在家教育恐影响孩子将来进入小学体系的学习情况,对此,李怡麟单纯的认为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应培养他们的学习胃口,让孩子产生自主性学习。

“其实孩子对于这个世界充满大大小小的好奇,父母不太需要引发他的学习动机。不过,对于孩子天南地北的问题应进行适当引导,而不是给予固定回答,甚至因为自己不了解,或觉得孩子很啰唆而随意回答‘你长大以后就会懂了’。”

李怡麟也提醒,若父母急著塞给孩子东西,除了破坏了他的学习胃口,还可能造成孩子抗拒学习。“父母应适时引导、发掘,而不是改造孩子,每个生命都有他要成长的样子,当学习的心培养好了,将来孩子就会自动自发学习。”只要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

孩子需要父母大量陪伴,尽管教学工作忙碌,李怡麟与丈夫在课余或周末依然会抽出时间来陪伴儿子,一起玩益智小游戏、出外活动。
孩子需要父母大量陪伴,尽管教学工作忙碌,李怡麟与丈夫在课余或周末依然会抽出时间来陪伴儿子,一起玩益智小游戏、出外活动。

父母应言行身教

“我觉得,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爸妈如果有机会,应该好好陪著孩子。我们能陪伴孩子的黄金期最多只有10至12年而已。因为学龄前的孩子都还在学习生活品格和规矩,爸妈必须言行身教。”李怡麟认为,幼教要从生活上著手。除了给孩子足够的温暖与爱、鼓励与尊重,同时给予适当的限制、规范及良好的沟通,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你的一言一行、你的动作、你的腔调、你说话前清清嗓子的毛病,都会在无形中被孩子模仿得维妙维肖。这是身教的力量。例如:关门的习惯、物归原位的习惯、不挑食的习惯、谦让的习惯、勇于承担错误的习惯、不说谎的习惯、感谢的习惯等。要求孩子有好习惯,自己必须先有好习惯,孩子自然会在日积月累中,潜移默化。”

责骂可以是一种威胁

新时代爱的教育,强调不打不骂孩子。但是,不打不骂,怎样教好孩子呢?李怡麟强调,不打不骂,不代表放任孩子。“爸妈语调可以是温和的,原则却是坚定的,并且以身作则。”

家庭中,爸妈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小到青少年阶段,都在模仿大人,从我们身上学习。如果我们对待孩子动不动就打或骂,孩子只要受委曲、有情绪或是生病了,情绪反应就是哭闹,因为他们不懂得用沟通方式说出个人需求。”她说。

有些父母爱用威胁的口吻警告孩子:“你再哭闹,等下回到家你就知道!”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受教,而是受威胁,这样没能真正教好孩子。

“大人要成为典范。我们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什么人,我们要有自觉性,自己就要成为怎么样的人。”李怡麟分享自身的“妈妈经”。

安亲班只是伙伴

李怡麟指,对多数家长来说,送安亲班是个不得已的做法。第一个不得已在“时间”。“双薪家庭只能选择送安亲班,让孩子有人照顾、写功课,难道要让小孩一个人在家吗?”第二个不得已是“能力”。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学校学什么,学习的困难帮不上忙。“有家长向我吐苦水,说:‘在家自己教又不知道现在学校的教法。即使知道学什么,要教自己的孩子也容易动怒。’”李怡麟建议家长,即便让小孩去安亲班,回家也要检察孩子的作业,才能掌握他的学习状况。另外,她也不忘了提醒父母,优质安亲班要慎选。

“大部分的家长都很好,但有些家长真的忘记了自己对小孩的影响更大。我很喜欢小孩,希望可以改变那些家长。”李怡麟认为“父母才是最好的安亲班老师”,双薪家庭的父母应该要把安亲班老师当作合作的伙伴,一起协助小朋友学习,而不是给钱了事。

为人父母在外包教养的责任时,应该把安亲班当做分担和合作的伙伴,而不是功利的只看成绩数字,不好就换。李怡麟担心,“双薪家庭的家长上完班后都很累,但很多功课是需要亲子一起完成,安亲班老师有的时候就变成妈妈;部分家长只负责签名,认为所有事情安亲班都弄好。”

李怡麟喊出“教育从零做起”的口号,是希望家长们知道,学龄前的孩子需要父母大量陪伴,而陪伴除了必须付出金钱的代价,更重要的是时间。
李怡麟喊出“教育从零做起”的口号,是希望家长们知道,学龄前的孩子需要父母大量陪伴,而陪伴除了必须付出金钱的代价,更重要的是时间。

在家教育有什么优点?

●时间安排弹性

选择进入安亲班或幼儿园的孩子,很多家长必须一大早叫孩子起床、催促孩子吃早餐,接著赶在时间内送孩子上学,之后自己才去上班或买菜,周而复始这般的紧凑感。在家教育则是以孩子的需要为优先,来安排时间与生活步调,即使遇到孩子闹脾气,也有时间停下来听他说,并给予适度引导。

●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

开车时带孩子认车牌上的数字、英文字母;到商场购物教孩子看标价、让孩子练习结账;搭地铁或巴士前先让孩子学习查询路线等,李怡麟表示:“在日常生活进行互动式学习,学习方式不仅多元,孩子也觉得实用、有趣,而且容易从中产生成就感。”

●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学龄前这段时间是孩子人生中最纯真、精华的时刻,若父母愿意付出时间去陪伴,孩子就能完全感受父母的爱。很多人以为孩子小,不理解大人的世界,实际上对于父母的付出他能全心全意懂得,只是还不会表达。

●建立正确价值观

在家教育能在生活中建立孩子的正确价值观,用孩子能了解的方式帮助他体会原谅、分享、爱等观念,李怡麟指出:“使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形成家教。”

●教养最具影响力

研究发现,1岁前孩子的认知是全面性,这时对孩子的教养最有影响力,李怡麟解释:“婴幼儿时期的大脑是全面性地吸收,所以此阶段孩子对于任何学习能够容易掌握。”

●发掘孩子的天赋与优势

家长一对一或一对二地与孩子互动,最能贴近发掘孩子的天赋与优势。一些父母选择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进行团体教学,李怡麟表示:“老师必须照顾到每个孩子,想专注发掘孩子的能力或优势,其实不太容易。”因此,若父母能够了解幼儿在学龄前的珍贵学习时间,并且愿意将时间投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与稳定性具有无穷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