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让大家知道林间的一景一物都有它的价值,每个角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希望可以用这幅《森林地图》向外发声。”在绘本里,砂鲁基仔细记录林间每一个角落,而每一棵树、每一条河,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他们从森林里走出来,失去的不仅是脚下的土地。面对大城市,无论生活、工作都不知所措…”由砂鲁基(Bah Saluji)亲自创作的绘本故事——《让地图发出声音》重现了霹雳仕林河(Slim River)原住民森脉人(Semai)的真实生活,同时述说著原住民赖以为生的大自然,如何被大财团以发展之名一步步地蚕食,以及原住民受困其中所面对的种种无奈。

现年26岁的砂鲁基分享,森脉人先辈从很久以前就在这座山林间自由穿梭,和里头的一草一木相处亲密无间。在这片枝繁叶茂、尺树寸泓的大森林里,即使不使用地图、不使用指南针,森脉人也能认得一景一物,从不会迷路。他透露,森林里有趣的故事多不胜数,在这本绘本故事中,画里的每座山和每条河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些名字都有所依据,他亦为查证名字由来下了一番功夫。

与森林早已建立了紧密关系的砂鲁基,在绘画这幅地图时并不吃力,因为每一寸土地,每个花草树木的所在处他都能记得清楚。
与森林早已建立了紧密关系的砂鲁基,在绘画这幅地图时并不吃力,因为每一寸土地,每个花草树木的所在处他都能记得清楚。

森脉人先辈其实不懂得怎么看地图,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所谓的地图。对城市人来说,大自然的山水几乎长得一模一样,但是对长居此地的原住民来说则不然,他们能够不靠任何辅助工具,凭著对这片土地的深刻记忆和认识就能指认一草一木。手里指著绘本画著地图的那一页,砂鲁基笑说:“比如说,这里有一条河看起来像蟒蛇,我们就用蟒蛇为这条河命名。”

一直以来,森脉人都在山间自由往来,日子过得快乐自在。然而,不知什么时候,篱笆围起来了;大树被砍倒了。多年前打从铲泥机走进他们的家园以后,山河大地都变了色,森林猎物也越来越少,村民们的生活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绘本内容提及,在当地原住民开始质问入侵者凭什么侵略他们的祖传地时,对方却反问:“你们所说的祖传地界在哪里?有地图吗?地契呢?”这是砂鲁基的亲身经历,也是他绘制《让地图发出声音》的一大动力。他将山林家园的一山一水都标示出来,证明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加熟悉这片土地的每一寸。“我希望告诉大家,土地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土地!”

绘本作者砂鲁基
绘本作者砂鲁基

透过画笔 留住逐渐变色的风景

曾经,住在大自然森林里的森脉人靠著狩猎和耕种,就能解决生活所需。然而,一切都在砂鲁基10岁那年改变了。“记得那时候,村子周围的砍伐活动一天比一天频繁,一步一步逼近我们的家园,我们能够活动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眼看自己的家园正逐步被破坏,砂鲁基深感心痛。

随著开发,村里的河水也受到严重污染。“要知道原住民的食用水都来自河流,洗澡水亦然。我眼睁睁地看著家人和村民一个接一个因为喝了河水而患病;有些小朋友因为用了受污染的河水洗澡,染上了非常严重的皮肤病,过了很长时间依然无法根治。”

对于外来者的到来,砂鲁基和族人都感到非常震惊,“从来没有人与我们沟通过这件事。”他透露,族人曾尝试和对方理论,表示那片土地是原住民的祖传地。但结果就如绘本里所说的,对方以原住民没有地图、没有地契为由,无视他们的不满,继续进行大肆开发。“这就是我创作《让地图发出声音》的初衷。希望大家知道,原住民虽然没有这片土地的地契,但是这不能否定我们和这块土地的连结。”在过去,森脉人确实没有为这座森林的历史留下记录,那么砂鲁基就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绘画,将那些日后或许会被遗忘、会消失的山水景色留下笔迹。

回忆儿时,砂鲁基说,如果夜晚有空,一家大小会围坐在营火前听爷爷或其他长辈讲故事,场面非常温馨。他分享:“记忆中的这些故事,有些是村民的真实经历;有些则充满传奇色彩,但无论如何,内容总是围绕著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和这片土地脱不了关系。”他也说,小时候村里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全村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而且没有电流供应,只能用电池供电!”村落生活水平虽然不如城市,但那段纯朴岁月依然让他怀念,“尤其每当电视播放卡通时,村里几乎每个小朋友都会急忙围坐在电视机前观赏节目。”

由于住处相当偏远,和学校有一定的距离,但砂鲁基依然风雨无阻地,每天长途跋涉去上学。因为不是每一天都能乘搭校车或便车,他经常和同伴耗上一个小时徒步到校。“我们走的都是崎岖山路,也必定会经过沼泽地,所以每天都会走得全身湿透透”,他指著自己的腰说:“泥沼总会溅到身上来。”

眼见家园正一天天地逐渐被破坏,原住民感到心痛又无奈。
眼见家园正一天天地逐渐被破坏,原住民感到心痛又无奈。

盼改善族人生活

砂鲁基开始喜欢上绘画是6岁那年,起初纯属随意涂鸦,随著年龄渐长,观赏过的卡通越来越多,他才认真投入绘画,更自创卡通角色,并和朋友一起交换分享各自的绘画作品。中学时期,他开始接触美术与绘画学习,也努力加强自己的画功。2017年,他将绘画作品制作成第一本绘本——《婆婆与育劳》,而他表示这都得感谢文桥传播中心文字部主任黎美蓉这位伯乐。

当年,黎美蓉和女儿一起到仕林河原住民村落进行探访,从中得知砂鲁基喜爱绘画。在黎美蓉的鼓励下,他便把原住民的故事画下来,随后交由黎美蓉的女儿翻译成中文。从那时开始,他受到了许多人的鼓舞和肯定,族人更因为这桩美事兴奋不已,因此就在去年,他的第二部创作《让地图发出声音》也随之面世。

“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心愿,就是帮助森脉人改善生活。”如今已经完成平面设计课程的他,正于雪隆区免费开班教授原住民小朋友绘画。“我还不知道下一步会做些什么,现阶段就先专注绘画,反正森林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可以分享呢!”

虽然出版绘本非常耗时且费尽心思,但是黎美蓉表示,能够帮助原住民发声、为砂鲁基圆梦,就是一桩美好的事。
虽然出版绘本非常耗时且费尽心思,但是黎美蓉表示,能够帮助原住民发声、为砂鲁基圆梦,就是一桩美好的事。

重新认识原住民与土地的关系

“森脉人面对的问题,也是其他原住民的问题”,马来西亚基督徒关怀协会(Malaysian Care)基怀政策、推广与研究资深总监黄嘉慧这么说道。事实上,土地开发问题不只发生在仕林河森脉人的身上,在我国,还有很多原住民族群也正面临同样的困境,情况或许会比这里来得还要严重。她强调,对原住民而言,祖传地是个非常神圣的地方,然而无奈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原住民家园必须让路给发展项目。“这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原住民的生计,许多原住民的生活因此变得狼狈不已,这也是我们努力为原住民课题服务的原因。”

根据《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原住民的权益广泛受到国际承认,可惜在许多国家,由于原住民群居的地方通常都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因此容易受到各方觊觎,最终牺牲的往往还是原住民。
文桥传播中心文字部主任黎美蓉亦分享,当初会积极策划出版这本书,就是希望能够透过文字和图画,提高社会的醒觉,让男女老少都能够认识原住民的生活。“城市人不会去想土地的事,可是原住民的生活却和土地相互连扣。我们希望透过这本书,至少让大家能够具备一定的认知,晓得原住民如今面对的困境是什么。”

黄嘉慧认为,原住民的生活问题应该被正视,生活权益也应该被维护,因此多年来在组织内不放弃为原住民课题服务。
黄嘉慧认为,原住民的生活问题应该被正视,生活权益也应该被维护,因此多年来在组织内不放弃为原住民课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