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方宝玉老师位于精武体育会后方的水墨画教室,会发现成员的年龄层相当广,从家长带来上小学的孩子,到年轻族群及爱好水墨画的年长朋友都能看见。但对于这位国内数十年艺术经验的老师来说,她相信每个人都有绘画的天份,尤其更欢迎家长带著孩子们一起来学画画、玩色彩。
就像钟宝凤女士,她跟著方宝玉断断续续地学了好多年。从小学5年级接触绘画开始,她偶尔来上上水墨画课程。后来,她还把孩子也一起带来上课。
钟宝凤笑说,反正孩子们周末在家也是对著电子产品,不如让他们动动手、学点东西,感觉有意义多了。而且孩子们也很愿意配合父母亲一起行动,不会拒绝出门。因此,她认为积极带领孩子去参与一些周末的活动,互相学习、交流,是一件有益于培养亲子感情的事。
其实,方宝玉也会带著自己的孙女一起来画画。她笑说,起初孙女对画画不太热衷,但随著环境熏陶,渐渐也爱跟著奶奶一起来画画。问她喜欢画画吗?她点头如捣蒜,漾开笑脸说喜欢!
提笔画下所思所想
“让孩子喜欢画画其实不难,因为那让他们有机会画出心中所想的人事物,许多小男生喜欢画房子、家人;大部分小女生就会画穿著漂亮衣裳的公主等等。”
方宝玉说,让孩子尽情去发挥没关系,这都只是一个开始。让孩子们能够有机会好好地提笔,就能够栽培出他们很自然的笔法和线条,再从此作为起点慢慢去培养孩子们的文艺气息。多付出一点耐心是必要的。
她也笑说,去看孩子们运用色彩上的发挥,去分享绘画中的那些故事,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孩子们说得开心,自己也听得很开心。
“每一个孩子的心境都是全然不同的,而在不同的环境造就下,总是能够渲染出不一样的色彩。”所以她很鼓励父母亲带孩子一同来学习,各学各的;对于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家长与孩子互相启发,是非常有益的。
“要不然啊,孩子们很多时候就这样一整天就赖在电脑、平板电脑前,真的很可惜。”方宝玉续说,自己不只是带孙女来上水墨画课,偶尔也带她到自闭儿学校,看奶奶教自闭孩子们画画。孙女还发愿,要是她长大之后能够当他们的绘画老师,教他们画画、改画该多好。
自闭儿打开交流之窗
方宝玉带著孙女去看她教自闭儿童画画,是个很好的经验。尤其是学校的教师人手严重不足,她就会嘱咐孙女教自闭儿童如何握笔、如何上色等很简单的步骤。没想到,这样却深深栽培了孙女对画画的兴趣。
此情此景,仿彿给她这么一位水墨画家上了与别不同的一课。
方宝玉总是不断寻找与自闭儿童交流的方式,像是年纪较小的,就会利用蜡笔和水彩做配合慢慢教导。看到有的孩子能够慢慢学习、有的则较难沟通,她不禁觉得心酸,无能为力也无可奈何。不过,在长时间相处之下,倒也跟自闭的孩子们建立起一种专属互动,像结交朋友一般。
“每个孩子都应该是天真活泼的,但是看到这群孩子我真的很难过,会想要尽可能去帮助他们,但是我只是个兼职的绘画老师而已,能帮上忙的也非常有限。”
她希望能够的是提升一些孩子们的能力,灌输他们色彩的使用、线条的方法,让他们绘出心中的色彩。见到课堂里的自闭儿童所呈现的作品,她看见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空间与色彩,感到非常欣慰。
远赴他乡追寻美术梦
方宝玉接触水墨画已经40年有馀,当年从槟城一路南下到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升学,她笑言当年的目标是要学好油画及水彩,尤其当年老师们都是从英法回到新加坡授课的,阵容强大。
那时候,她接触到两位从中国到新加坡授课的水墨画老师。她还记得,来自福建的老师出生于官僚世家,生活较为严谨;来自潮州的老师则温和友善,方宝玉觉得,两位老师都各有可爱之处。每逢华人过节,两位老师都会招待几位外地的学生一起聚餐、喝茶,感受异乡的温暖。
“老师虽然严肃,甚至还保留一些封建习性,再加上当时水墨画课堂上的女学生极为少数,可贵的是,老师对于作品的认可并不分性别。当时的水墨画虽然是选修课,我却一直在考虑——既然都大老远跑到新加坡,那么就不能浪费每一堂学习的机会。于是我就一头栽了下去,尤其跟来自福建的老师学了不少。”
她悄悄地说,“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位福建老师并不是很喜欢女学生,因为在他的观念里,依然是旧时候中国的封建思维。而且他太太还是有裹小脚的呢!所以在当时,我可算是跟他接触最多的女学生了。”
她很感谢,父母并没有干涉自己离开家里、到远处追求美术这个理想,她更笑说,虽然那时候的自己从没想过将来究竟要做些什么。
后来从油画、水彩转为水墨画,方宝玉认为能发挥的空间反而较广;加上练练笔法、写写书法,往往能让心情加倍舒畅。
有趣的是,方宝玉的艺术气息,仿彿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的孩子们,有几位都朝著设计、艺术或绘画的方向发展著。
尽一己之力传承文化
方宝玉认为,水墨画传承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色彩,是一门很难得的艺术。不过,在精武体育会教课二十几年的岁月里,她看到水墨画渐渐被淡化,社会上推动的力量也非常疲弱。
虽然几十年来她办了不少次画展,但这次的画展对她来说是困难重重。即使不容易,方宝玉仍然坚持要做,让下一代传承这样的色彩及笔法,都是必要的责任,同时希望这个社会更富有文化色彩,而不是一眛地追求物质主义。
“能做就做,我只是希望这样默默地去做、去传达我们的讯息及态度。孩子若有机会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成长,也应该很难变坏。”
她强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为他们灌输更多的文化与兴趣栽培,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名利与物质。一生中如果能为孩子铺一条幸福快乐的道路,绝对是一生无悔的希望。
“这些事情我们不去做,谁去做?”她最后无奈地笑道。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