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是许多人的中学生涯写照。要让孩子自由探索,还是严加规格,都令家长十分头疼。想要与孩子做好恋爱思想教育,首先就要选对与孩子进行沟通的工具。

“爱是一种能力。有人爱你是很难得的,你有吸引别人爱上你的能力,你应该感到高兴。”许多家长总会为孩子早恋而担忧,但台湾作家李伟文认为,家长应该改观,因为孩子具备爱人及被爱的能力。然而,改观并不表示赞同,而是带著另外一种心态去看待孩子恋爱的事实。

李伟文认为,爱情这东西若只讲结论就太八股,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与叛逆心理,家长首先要具备的便是同理心。“就像电影情节一样,青春期谈恋爱很正常,天经地义,但同理之后你也可以反问他们,人类自古的生存模式就是这样,那为何现在反而不行呢?”他笑说,从古至今在青春期这阶段谈恋爱、结婚都是合法的,而这个年纪因荷尔蒙分泌而有进一步的想法是正常的,因此家长要有技巧地引导孩子去思考后果。“如果你跟孩子说的不外是法律不允许、15岁前怀孕很不道德、很丢脸之类的话语,会让孩子觉得已经没什么好跟你谈了。”

为了撰写《学校没教,父母不谈的爱情电影课》,李伟文花了3年时间看了两三百部爱情电影。
为了撰写《学校没教,父母不谈的爱情电影课》,李伟文花了3年时间看了两三百部爱情电影。

引导孩子三思而后行

那些年的道德价值观套用在孩子的身上并不适用,孩子或许清楚知道师长们都说“不要”,却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对性行为说“不”。“我们可以借助电影情节来与孩子谈论,再借助他们对生存的恐惧来对抗先天的欲望。”

他举例,借电影《鸿孕当头》(Juno)来与孩子谈未婚先孕的话题,再适合不过。古代秀才可当私塾老师,举人可当官,但这些秀才、举人放在现代不过是小学和中学毕业的程度,根本不足以在现代生存。他指出,家长可以这些例子慢慢引导孩子,让他们产生对未来生活的想法,知道生存不易,就会三思而后行。

“记得,是让孩子慢慢去推理,而非直接告诉孩子会有这些问题。”李伟文表示,青少年的大脑在这个阶段仍未发展成熟,因此会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尤其我们说的道理他听听总是知道的,但真正面对时是很难克制的,除非他自己经过长期的推理,清楚地感受到未婚先孕会为未来生存带来的后果及其恐惧,才能克制男女之间出现的荷尔蒙激素。”

“当然,这要越早越好,尤其在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还未谈恋爱,家长就可以这么做了。”借助电影的力量让模拟“身历其境”的经历,再来与孩子做一些轻松无负担的讨论及推断,方能种下影响的种子,让孩子学会三思而后行。

李伟文以电影《鸿孕当头》为例,用来与孩子谈未婚先孕的话题,再适合不过。
李伟文以电影《鸿孕当头》为例,用来与孩子谈未婚先孕的话题,再适合不过。

越反对越偏激 让孩子慢慢“醒”过来

“爱没有对错。爱情不能教,但是爱的行为可以,行为是有规范的。”李伟文提醒孩子,要是孩子爱上了,绝不能用“大道理”来劝孩子,即便家长知道这段恋情的成功率不大,或两者落差太大,家长也不能反对,“就连一点反对的语气都不能出现。”他指出,人在热恋的时候是疯狂的,会将自己所爱的人美化。“别人看到的是巫婆,但孩子看到的就是公主。”

当孩子处于爱的疯狂中,只要有些许反对的声量,都会让孩子却步,不敢再与家长分享自己的事,甚至有所隐瞒。就心理学而言,众人反对会愈加刺激孩子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加上青少年在这个阶段有悲情情怀,越是遭到反对,越是极端,可能做出私奔、殉情等偏激举动。家长能做的便是支持他,所谓的支持便是不反对,并提醒孩子保护好自己,诸如结婚之类的重大决定则用“拖”字诀应对,直到孩子离开热恋期。研究显示,一个人的狂恋期一般只有3个月至半年,最多也不过500天。当热恋期一过,人体分泌的激素变得不敏感,递减效用,就会恢复正产的判断了。“这时候,对方是公主还是巫婆,孩子就能一眼看清。”

“你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相识到殉情一共是几天吗?是4天。”李伟文提醒家长,当人在激情中会让双方都处于紧绷状态,只要叮咛孩子保护好自己,不要怀孕、不要得性病、不要拍裸照等。在等待孩子渡过热恋期时,家长可以先表示同理、赞成,再加个但书,让孩子觉得父母是站在自己这边的。“你可以说对方不错,但还有些小毛病,就好像挖墙脚一样,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挖,孩子也会慢慢地醒过来。”

爱情电影课 填补学校没教的事

李伟文透露,台湾给初高中生的性教育里有科学知识,如避孕方式、认识保险套,“但如何辨识恐怖情人、如何分手、如何告白,当男女朋友要求性行为时该怎么办…这些都没有教。”因此,在他的双胞胎女儿上高中时,写了一本关于爱情的书——《学校没教,父母不谈的爱情电影课》。

“市面上很多以爱情为题的书,但大多数是感情个案。要是你遇到类似的状况,还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得到抚慰和同理;假如你不在这个状况呢?那就没用了。”因此李伟文想写一本具有科学性、同理性的书。“我设想看这本书的人是还没遭遇到爱情挫折,也还未需要个案辅导的人,因此我在里面用的多数是根据统计或科学研究出来的演化状况,以客观的事实来谈爱情。”

选择以电影作为与孩子“谈情说爱”的工具,原因在于,“电影是情境塑造最好的工具。”他说,家长无法真实地让孩子去碰到什么创伤,再从中让他们明白需要付出的代价,“这样的成本太高了,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超乎了我们的想像。”因此让孩子身历其境的电影是最好的情景模拟。当一个人专注地看电影时,会跟著电影情节的高低起伏哭笑,与主角一起做选择、一起去冒险,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想要表达的故事,就在这氛围里达到了。“这个成本很低。”他笑了笑继续说,电影能感动人,而感动有改变一个人的力量。

一部电影一个个案

为了这本书,李伟文花了3年时间看了两三百部爱情电影。每部电影于他来说便是一个个案,但要如何从个案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科学研究角度来做诠释,便是考个人功夫的时候了。“我不是看到一部电影就写一部,而是想好了主题再找合乎主题价值观的电影。”选出合适的电影后,他还会再反复观看两三次,“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你要的点。”他笑说自己不是专业的影评人,选电影不过是单纯就文本来看,完全不看拍摄手法。“架设这电影情节是事实,才能与孩子从故事角度出发去探讨。”

除了看电影,他也收集了不少相关资料与数据,“有些电影题材很好,但不适合这个年纪观看,倒是适合三十几岁的人,历经爱情或快成家的人观看。”虽然觉得有点可惜,但他也不排除之后再出一本适合这个年龄层的爱情电影书。

1)家长自己先看一遍

家长必须先看过这些影片,确保影片没有触及自己的底线,才给孩子观看。就好像《屋上的提琴手》一样,主角对其他事情都可包容,唯独无法接受触及自己底线的女儿。主角有3个女儿,他想把大女儿嫁给有钱人,可女儿爱上了青梅竹马的穷裁缝,为了成全女儿,他选择悔婚;二女儿嫁给革命分子,他觉得不妥却还是同意了;三女儿爱上不同民族的人,他无法接受对方是异族,后来甚至与孩子断绝关系。由于每个家庭的氛围、家规、信仰、道德观都不一样,虽然没有对错,但要是给孩子看的影片与自己长久以来与孩子说的话有冲突,便难以就这部电影来与孩子做讨论。

2)参考别人的推荐

家长若是没有足够的电影知识或没有时间做筛选,可以从别人筛选出来的电影中做选择,因为这些都是人家做了功课,过滤出来的好电影。家长可以先看推荐文,要是文章内容与你的价值观相符,再找来这部电影观看。尤其可以找从教育角度出发的电影,这些电影不一定要是艺术价值高的电影,只要内容与价值合乎你要说的课题,无需在意它是不是一部好电影。好比《爱上野猪妹》(TheHottie&theNottie),在影评方面不受好评,但用以与孩子谈美丑价值观,倒是非常合适。

3)只讨论,不说教

空口讨论可能会变得太死板、迂腐,甚至引起孩子对你“说教”的方案,尤其不好反驳出自父母口中的意见。然而,要是就第三者的观点来做讨论,孩子也会更愿意敞开心胸做讨论。家长可把文章影印出来,在电影结束后再给孩子看,就作者的观点来发表意见。如此,即便孩子的意见与文章不同也没关系,家长可以借此机会聆听孩子的心声,从中了解孩子对情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