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北京料理的印象,来自唐鲁孙先生的书写。据说是珍妃侄孙的唐先生,曾经走过大江南北,晚年执笔,把旧称北平的故乡吃食,写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跟著神游了天子脚下的四九城。
严格来说,北京菜既不是八大菜系之一,也不纯是山东、河北菜。这座城市自元朝建都至今,历经六百多年岁月,人文荟萃、兼容并蓄,表现在饮食上,自然是精益求精,甚至近乎奢华。清朝覆灭之后,御厨、贵族纷纷走入民间,让源自宫廷的北京菜,混入市井滋味,更显得自成一格。
且听厉家菜当今掌门人——厉晓麟娓娓道来厉家家传菜谱的宫廷身世,带我们穿越时空,体验流传百年的京城美味。就让我们一起闻香下马,一边听故事,一边享用吧!
老祖曾为御膳房主管
唐鲁孙先生在书里把北京餐馆分成三类:一是能办大宴席的饭庄子、二是以小酌为主的饭馆子、三是专卖小吃的小饭馆。他唯独没想到,后来私房菜馆竟在北京异军突起,尤以发迹自胡同的“厉家菜”为最。
说起厉家菜,非得论其老祖,也就是厉晓麟的曾曾祖父厉顺庆。厉顺庆,字子嘉,正白旗出身,清同治、光绪年间在内务府当二品都统,主管御膳房。他的工作之一,就是审查太后、皇帝和宫宴御膳的菜谱。
厉子嘉退休后,凭记忆把经手过的宫廷菜谱默写出来,据说累积了近180道之多。厉晓麟说:“厉家人都爱吃,我的曾曾祖父只是基于爱好,把记得的宫廷食谱写出来,平常家里就会做来吃。当年怎么可能想到会开餐厅?”的确,身为贵族子弟的厉子嘉,自小养尊处优,纪录食谱大抵只为了兴趣,无心插柳之作,竟成了厉家的传家之宝。
胡同深处的一桌宫廷菜
厉晓麟的父亲厉善麟,是厉子嘉疼爱的孙子,在老宅里生活到11岁才离开,从小跟著爱吃的祖父进出厨房。数十年后,厉善麟碰上文化大革命,本是首都经贸大学数学教授的他,回家蛰伏7年,爱吃也爱做的厉善麟,闲来无事就钻研厉子嘉留下的食谱,他的两个弟弟就没这兴趣。
厉晓麟回忆说:“小时候爸妈常请朋友到家里吃饭。当时可真的是慢食,爸爸跟朋友聊一会儿天,就进去做几道菜,大伙可以从下午4点,一路吃到晚上11点,才酒酣耳热地散场。”
1985年,厉善麟65岁,厉家菜在北京的羊房胡同11号里开张了。讲白了,就是在家里挪出一张能容8到10人的桌子,做菜给客人吃。
最初的厉家菜,不让点菜,而且一定要提前订,因为厉家人为了这桌菜,得忙活好几天,厉善麟带著老婆和3个女儿1个儿子,就这样在胡同里做出了名声。如今的厉家菜,早已走出了胡同。1990年开始,陆续在墨尔本、东京、上海、天津开店,包括羊房胡同在内,在北京也开了3家店,厉晓麟主掌的“兰庭厉家菜”,更是让蔡澜等美食家赞不绝口。
一菜一味 忠实演绎
今天的厉家菜,在厉晓麟的改革下,成了全套餐形式。一人一套,分成首碟、热菜、主食、汤品与甜点。首碟有8到10样,看了让人眼花缭乱,吃起来却是一菜一味,相当考验功夫。热菜随套餐价位而定,从焌烧油鱼、龙虾、鲍鱼或海参,一应俱全;主食是小炒茄子配米饭或鹿尾炸酱搭手工面条;汤品大都是三鲜云吞汤,价位高的套餐则有清汤燕菜,也就是清汤炖的燕窝。
甜点也很讲究,奶酪搭配水果与蜜汁山药,还附上一碟鲁迅最爱吃的“三不沾”。据说鲁迅以前常在北京广和居吃这道用蛋黄、淀粉、白糖、清水烹制的甜品,口感跟麻糬完全不同,不沾匙、不沾盘、不沾牙,硬要形容的话,有点像固体的奶黄羹。
讲究中庸纯正
厉晓麟认为,清承明制,除了满族原本喜爱的烧烤涮、蒙古族的野味、奶制品,也吸纳了鲁菜菁华、乾隆下江南带回的淮扬菜。加上厨师自己的创新,所谓的宫廷菜,就是上述的大融合。
厉家菜虽然传承自宫廷,但也就是他们自小在家吃的菜。厉家人常说,要吃就得认真地吃。展现在饮食上的,就是去忠实演绎祖上传下的菜谱,内涵不能变,求的是中庸,讲究的是纯正,变的只能是摆盘和用餐形式。
到了厉晓麟这一代,碰到的最大困难是很多食材已经没有了,必须不停地找新食材。以前的菜色,像是东北近年开始养鹿,所以他可以重新做鹿尾炸酱;最近又在湖北、湖南交界找到当年广西进贡的葛仙米,有了这种单细胞类水藻,便能再复原几道菜色。而我们,只能继续期待厉晓麟还原老菜谱后,一次又一次带来的惊喜。
出身正白旗的厉晓麟,从小就听长辈说,以前宫里吃饭很简单,每天只有两顿正餐。早上8点到10点吃一顿,下午2点到4点吃一顿,傍晚5点后吃些晚点就结束了。直到慈禧太后的年代,才改成一天3顿饭,清宫膳食的奢华也在此时达到了顶点。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