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深的痛,就是面对挚爱死亡。年少时期,奶奶和父亲在2年内相继离世,对台湾辅导疗愈专家苏绚慧打击很大。面对死亡,苏绚慧认为每一个人都需要练习。

“出生与死亡是人一生中最模糊,让人难以理解的两段过程。出世时,我们没有深刻记忆可以回想起我们如何穿越母亲的产道来到这世界;而死亡,即使我们有了记忆,清楚知道自己如何离开这世界,却没有机会回头再告诉还活在世上的人,究竟是怎么一段过程。”

苏绚慧年幼时即遭遇至亲死亡,从小就对死亡有很深的体会。出社会后就进入安宁病房服务,更进一步地接触到死亡这个议题。

不被允许上灵车

对于死亡的态度,苏绚慧认为是需要练习的,“练习了解死亡的脆弱和无常,练习如何面对死亡,以致于发生时不会过于慌张、手足无措,甚至不再对死亡感到恐惧,而用正常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处理它,才能让生命具有更大的意义。”

身为辅导疗愈专家,无数个案当中,令苏绚慧最为心疼的是接触丧亲孩子。

“常人是无法想像一个恸失至亲的孩子,内心是多么的无助。”

“记得,奶奶的死来得突然,一向坚毅刚强的她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倒下,或许是幼小的我不懂得看出她其实不对劲了,仍照常上学才接到邻居的电话赶回家。邻居一直问我是否知道任何大人的电话,我只懂得一直哭。”意外发生后,奶奶只好先靠邻居帮助送到医院。

“对于11岁的小孩来说,我猜得到奶奶的命危在旦夕,我相当担心却无能为力。第二天清晨,我收到奶奶已过世的消息。嚎啕大哭的同时,我疑惑著死亡究竟将奶奶带往何方?我对死亡一无所知。”

来不及跟爸爸道别

葬礼当天,奶奶所有儿女必须上灵车陪她至安葬地,唯一跟上车的小孩却只有苏绚慧。“当看到伯母为了保护堂姐、堂妹,拒绝让她们上灵车时,我惊讶原来死者是令人回避的,内心不由得氾起哀伤与生气。”

命运弄人,2年后,一场重病也突然带走苏绚慧父亲的生命。父亲的死亡,带给苏绚慧打击,尽管她和父亲关系是若即若离的。“爸爸来不及跟我道别就走了,我甚至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个事实,极力地想遗忘爸爸已不在人间。”

苏绚慧的成长之路可谓备尝艰辛,却也让她更加确定心理辅导是如此重要。

多重角色 陪伴悲伤

丧亲之痛把苏绚慧变成一个冷酷的人,她不要别人同情,成为拒绝悲伤的人。“当别人对我说他的失落时,我总是会告诉那人,你必须变得坚强。”

这样的日子,一直到苏绚慧26岁踏入安宁病房担任社工,劝慰一名17岁男子在对亡母作最后的告别时。那名男子在亡母耳边作出的承诺,让苏绚慧感受到她内心中的哀伤是有人同在的。

“在安宁病房工作,我常常扮演多重角色,包括探访末期癌症病人的‘社工’、又是带病人复诊的‘家属’;哄病人吃药的‘护士’、陪病人聊天的‘朋友’、也是听病人诉苦的‘听众’,更是患者与家属之间和好的‘桥梁’。”她深信,唯有摘下面具,和病患一同面对死亡,让病患有被了解的感受,才能助患者驱散死亡所带来的孤立感。

生命的长度与宽度不一定成正比,领受生命的丰富不是活得越久就做到。每天在生死之间工作的苏绚慧,总觉得自己的灵魂苍老很多。“与朋友聊天,我苍老的灵魂便会不自觉地跑出来。他们常常取笑我外表年轻,却装有苍老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