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传呼机(俗称“call机”)退出市场,诺基亚(Nokia)和索尼爱立信(Sony Ericsson)等,现冠以“傻瓜”之名的手机,是潮人的代表。谁会想到20年后,人们熬夜排队买苹果(iPhone)、三星(Samsung)?谁又会想到10年后,买一台手机还可以分期付款。

现在的即时通讯,提供迅速找到一个人的便利,却失去了守在电话旁边等待的浪漫。

没有手机的年代,要约一个人,只能打电话、写信。从挑纸、闻笔迹的味道,到寄出,然后傻等邮差到来,整个过程如仪式般地重要。

未有智能手机的90年代,生活简单,资讯与经验都缺乏,但也因此对任何一件生活小事的感受特别强烈。在那一个手机还未流行、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消失是很容易的事。

当时的我们,都很重视承诺,因为未必人人有手机,约了人逛街,也不敢太迟,因为太迟,你朋友会打电话到你家,你家人又说你已出了门,然后大家都开始担心你是否出了意外?

科技普及的今天,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十多年前,未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我们其实过得更简单,更幸福,不是吗?

蛇为食亡的经典

90年代,手机最大的功能是只是打电话传短讯,游戏亦甚少,在那2吋的空间内,可以玩的游戏不多,最长青亦最令人欲罢不能的,绝对是贪食蛇!游戏的玩法非常简单。玩家需在不撞到自生的情况下不断地让它吃食变长,随著长度的增加,活动空间也越来越小、越来越难控制。曾拥有Nokia手机者都一定玩过。

有事“call”我

90后出生的年轻人,如今几乎人手一机或多机;而30年前,也一样是人手一机,只是此机叫“传呼机”。当年的传呼机就像今天的手机,是日常通讯的重要工具,“有事‘Call’我”,是那时代的流行语。最初的传呼机只能收到讯号,机上还没有附带字幕,所以机主在收到讯号后“覆机”,还要拨电话到传呼台询问何人在找他,再按回报打电话对方。由于传呼机的体积比香烟盒还小一些、重量轻,服务费便宜,使用又方便,所以很快就普及化,在90年代初,街头巷尾经常都能听到“B—B—B”的传呼声。

砖头登场

正当传呼机大行其道时,它的“终极杀手”,俗称砖头的移动电话——“大哥大”已经悄悄登场。只是,第一代的手提电话售价昂贵,并非一般民众所买得起,到了第二代面市后,手机的价格越来越便宜,因此很多人便弃传呼机不用,拿起更时髦的手机来。

短讯字字是金

打从有手机开始,我们都以短讯传情。不过以前发短讯需要付费,所以我们都十分珍惜每一个短讯。随著科技日新月异,市场渐渐多了很多的替代品,打从有了WhatsApp、WeChat、LINE,不知从何时开始,讯息变得越来越廉价。短讯的长度、深度变得越来越短浅。我们仿佛遗失了以前对于接受短讯的那些期待。那个年代,没有“最后上线时间”,但大家都知道对方会尽快回复。

自己的铃声自己编

好久以前,手机只有普通的来电铃声,手机铃声响起,会分不出是谁的手机来电,搞到大家都一起掏手机。后来手机有了相当个人化的功能──自编铃声。那时候,要为手机加入铃声,不是易事,所谓的自编铃声,可能要买一本歌书,输入仿如密码般的音阶,才能编出自己喜爱的铃声,也能透过刊登在报章或杂志上的广告购买,动辄三五令吉。随后,手机铃声从单弦发展到多和弦,音色越来越丰富。但是,手机的按键毕竟有限,用按键编辑铃声很麻烦,而且很花时间,但许多人仍甘之如饴。

亮闪闪的潮流

90年代,拥有一款自己独有的“改装”手机是表现个人性格的极好方式。那个年代,人们热衷于改装手机。所谓改装手机,就是在保全手机内装机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你的个性灵感,运用各种手段改装手机的外形,从而给它一副崭新的面孔。如装上闪灯天线,加闪灯机壳,甚至闪灯键盘。这种改机方法必须选用透明或半透明的外壳。来电时,手机就会发出绚丽多彩的闪光,让“玩机族”的争相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