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3C产品的风行,眼科疾病正在历经一场变革,小孩罹患近视的年龄已经提早到学龄前;但成年之后,是否因为3C产品而导致眼球眼轴增长、近视度数持续增加,医界仍在观察中。

多数的眼科医师在临床门诊中,并不会直接量测病患的眼轴长度。当近视病患到门诊测量近视度数时,医护人员会先帮病人量度数,然后点上散瞳剂,让调节眼球焦距的睫状肌放松后,再量测一次度数。

对于睫状肌较有弹性的年轻人而言,若是在未点散瞳剂时的度数是800度,点散瞳剂后的度数是600度,那么600度才是真正的近视度数,即所谓“真性近视”。之前量测结果多出来的200度,则是“假性近视”。“假性近视”的出现,是因为长时间短距离看书或是工作,睫状肌持续收缩而造成睫状肌痉挛。

18岁以前的睫状肌弹性较佳,点散瞳剂之后,睫状肌就会真正放松,在2年后再测“真性近视”为600度,2年后再测“真性近视”为800度,就可以确定是眼轴增长、近视度数增加。

但在成年之后,睫状肌逐渐老化、弹性变差,因为长期近距离工作,到门诊量测近视度数时,2年前测得“真性近视”是600度,2年后测得度数是800度。但是,因为不知道2年前的眼轴长度,所以,无法确定近视的度数是否有增加。这是因为病人长时间工作,加上睫状肌老化,即使点了散瞳剂,仍然无法放松,所以量到的800度,可能只是假性近视而已,眼轴的长度并没有增加。

这也就是说,到了一定的年纪后,因为睫状肌的弹性变差、无法放松,所量测到的度数都是“假性近视”,无法验出真正的近视度数,也不确定眼轴长度有没有增加。

光学角度看近视:一般民众是以近视度数来定义近视,医界对于近视的定义和一般民众的了解并不相同,医界是以光学的角度来解释近视的。

屈光性近视——大多数在学龄前就被发现罹患近视的人,眼球眼轴的长度并没有增长,但因为先天的角膜和水晶体的屈光度太高,影像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不在网膜上,因而导致视力模糊,形成近视。不过,学龄前孩童因为先天角膜和水晶体屈光度过高,角膜和水晶体对影像成像配合不协调而造成的近视度数,并不会随著年纪增长而增加。

轴性近视——因为眼轴增长,导致影像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就是常见的学童近视。基本上,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眼球发育尚未完全,眼轴比较短,直至6岁时,才会发育到达成人的标准。6岁以后进入学校学习,却因为长期性的近距离用眼,原本应该要停止增长的眼轴,却持续成长了,于是就形成了近视。这类近视的度数会随著年龄而增加。

小学低年级的学童度数增加的幅度比较快,每年增加100多度;小学及初中的孩子,每年增幅为75至100度;到了高中阶段趋缓,为50至75度;大部分成年人的近视度数增加幅度也会趋缓。

病理性近视——临床上,有少数的成人,即使18岁成年后,每年仍然呈现增加100多度的幅度成长,有人的近视度数甚至累积到2000度以上,称为“病理性近视”。这些病人眼球最外层的巩膜纤维性很脆弱,但外表看不出来,需要切片才能确认。

病理性近视和遗传有关,具有家族史,但医界还没有找出病基因,也还没开发出可以帮助病理性近视病人抑制度数增加的药物。

找到10多种与近视相关基因

有些三四岁就罹患近视的孩童,不同于先天性屈光性近视患者,有固定的度数,这些三四岁学龄前的小孩就和小学学童一样,随著年龄的增长,近视度数从200度增加到250度、300度,一直累积,一旦遇上这种状况,应该就不是先天眼睛结构上的问题,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在过去3C产品发明之前,父母要等到小孩六七岁时,才会开始面临孩子近视的难题;但3C产品问世后,却提早了好几年。现代的父母在小孩二三岁时,就丢智慧型手机给小孩玩,长时间近距离把玩、滑手机,难怪小孩的近视问题会提早浮现。

不少成人在感觉到视力模糊、度数增加而就医,这些病患在工作上大多需要接触到3C产品,有的病患即使工作上少接触到3C产品,下班后还是会长时间滑手机。即使是上大学念书、拼命玩手机,或是出社会后工作长时间使用3C产品,造成假性近视度数攀升,但眼轴是否会增加?仍需要研究证实。

对于眼轴和长度增加的原因,目前医界还不是很清楚。虽然说医界已经找出10多个和近视有关的基因,但基因会不会表现,进而出现近视,和近距离工作有很大的关联性,而且是独立而绝对的因素。也就是说,只要长时间近距离工作或滑手机,就一定会近视,有的小孩是大近视,可是父母却没有近视的困扰,这就可以说明是后天造成的。

近视后无法复原应自小护眼

一旦罹患近视,就不可能回复到正常视力,即使施行镭射近视手术也是如此。如何避免近视度数不断地累加或避免成为高度近视呢?

对于高度近视的定义,亚洲国家多设定在800度,欧洲国家为500度,因为近视的定义和眼轴长度有关,目前全球对高度近视的标准还没有共识。

高度近视的人要小心会提早在40多岁时出现早发生性白内障,罹患青光眼的机率比没有近视的族群高出2倍,还会有视膜裂孔、剥离、退化以及黄斑部病变等并发症。600以上的近视族群,应每年到眼科门诊进行至少一次的眼底检查,并视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更精密的眼科检查。

眼睛是灵魂之窗,不论是否为近视族群,从小就必须开始落实护眼行动,才能常保眼睛健康。护眼行动如下:

适当休息——使用3C产品,最好每隔30分钟休息5至10分钟。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曾有小鸡的动物实验发现,蓝光可抑制近视,红光却会增加近视,可是也有其他研究报告指出,蓝光会增加老年性黄斑部病变的机率。所以,不管哪一种颜色的光,重要的是增加在阳光下活动的机会,曾有研究建议一星期内从事户外活动的时间要14小时,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就可以减少滑手机的时间。

摄取适量蔬果——有人建议要多吃含有叶黄素的营养素,由于叶黄素是脂溶性,不容易排出,过量会堆积在脂肪细胞内,让皮肤变黄。其实,民众只要从天然蔬果中摄取即可,深绿色、深黄色蔬果都有叶黄素,均衡饮食摄取即可。

戴太阳眼镜——外出时戴太阳眼镜,避免紫外线对眼睛造成伤害。

听音辨身高 看牙知智力

人体是一个个器官相关联的有机体,有时,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体关联却有其科学道理。美国《男性健康》杂志最新载文,刊出经过科学证实的“神奇的人体8大关联”。

1.听声音知身高。武侠小说看多了,总会羡慕听音辨位的高手,但是,听音辨身高,你可曾听过?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近期发现,仅凭说话的声音即可准确判断一个人的相对身高。原因是,随著身高增长,肺部下端呼吸道产生的共鸣会减弱。

2.看眼睛知大脑。美国《心理科学》杂志刊登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眼底细小血管可显示大脑健康状况。研究人员发现,静脉较粗的中年人认知能力测试分数较低。人到中年,每年都该查一次眼睛。

3.看皱纹知血压。美国《老年医学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皱纹不仅意味著衰老,还预示著心脏问题。研究人员把参试者按患心脏病机率分组并分析其皮肤年轻程度。结果发现,皱纹最少的参试者血压较低,患心脏病机率较低。

4.看手指知患癌率。《英国癌症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食指较长者罹患前列腺癌的机率较低。胎儿在子宫里接触较少雄性激素,其日后前列腺癌危险会大大降低。

5.看牙齿知智力。《美国老年医学杂志》2012年刊登一项研究发现,牙齿咀嚼能力可能预示认知障碍症风险。不过,研究人员们尚不清楚究竟是智力下降导致口腔卫生保护不够及咬合力下降,还是咀嚼困难影响了脑力,抑或这种关联只是巧合。

6.摸脉搏知心脏。美国爱荷华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摸手指脉搏可快速判断大动脉的弹性程度。大动脉僵硬会增加心脏病或中风的死亡率。

7.看睡眠知眼病。台湾研究发现,睡眠呼吸暂停患者5年内罹患青光眼的机率几乎翻番倍。呼吸不规律造成的缺氧会伤害视觉神经或导致供氧异常,这都会引发青光眼。

8.看嘴唇知记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项研究发现,口疮可增加患认知障碍症的风险。研究人员对一组59岁至79岁的参试者进行了为期8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单纯性疱疹病毒等高风险病毒感染者更有可能发生认知能力较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