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活就要动!印证在老年人“肌少症”的问题上更有道理。正确的动一动,有助于“逆转”老年人肌肉质量减少的困扰,进而拥有更健康的生活品质。
“肌肉量”(skeletal muscle mass)是影响老人死亡风险的重要关键之一。根据分组研究结果显示,肌肉量最低的25%老人相较于其他老人,死亡风险增加一倍。
肌肉的质量与能力会随著年龄缓慢下降,特别是在超过50岁以后,肌肉的退化会越来越明显。老年人一定要长期且规律的运动。体能活动方面,除了要多样化,更务必考虑纳入符合自己能力的肌力或阻抗性训练的运动。透过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有效维持或增加身体的肌肉量。
开始做肌肉训练时,最好能请教专业复健师,以避免造成运动伤害。老人应该重视增加肌肉的营养与食物,并保持动态生活的习惯与嗜好,以维持足够的肌肉量,确保身体健康与生活品质。
闹“肌”荒?有迹可循
年过50,肌肉就会以每年3%的速度开始流失。一般没有运动习惯的族群,也会以每年1%的速率流失肌肉。虽然肌肉量的减少不痛不痒,没有特别的症状表现,但仍有一些征兆可以自我评估。
首先是柔软度会出问题,肌肉量有一定的弹性与比例,柔软度才会足够,当肌肉量不足,对关节的保护度也会不够,相对就容易有足踝扭伤或落枕现象,平衡感也会变差;其次,锁在骨骼、肌肉中的钙质因肌肉量减少而有不足,将容易出现抽筋的现象。老人家最怕摔跤,当肌肉量变少,会出现重心不稳、平衡感差,抓握、走路的力量也会相对减少,老年人容易因反应不及而跌倒,严重时可能发生骨折、不良于行,甚至产生致命的危机。
要强化肌力,运动是不二法门。协助银发族借由运动来长肌肉,应从安全的运动著手。
可先从大的肌群,例如中腹核心肌群、大腿与臀部肌群的训练开始。这可帮助强化身体的重心。
在运动的选择上,应以具有“阻抗”性的运动较佳,有“负重”作用、有“阻力”的运动,比较能发挥“长肌肉”的效果,像是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脚踏车、健康操或跳绳等,而举哑铃则是不错的负重运动。
组合式运动易显效
运动的方式最好是组合式的,视个人的需求,有氧运动与负重运动交替进行,每天运动30分钟,持续一段时间,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效果。
在30分钟的运动中,前5分钟应先做暖身,若要让心跳速度加快,前段运动可先选择有氧运动,然后中段进行负重运动,最后5分钟则做缓和的伸展运动,如此可增加肌力的训练,又可强化柔软度。
最佳增肌运动
n快走、骑脚踏车、举哑铃体力较佳的老人家,可进行快走、骑脚踏车、举哑铃、跳绳等各种运动,不必特别局限。但为安全起见,应视个人的身体状况做调整。快走可以改为慢走,户外骑脚踏车也可改成骑固定式的室内脚踏车,举哑铃可改为举装水的水瓶。
刚开始运动的人不宜贪多贪重,尤其是女性年长者,哑铃的选择宜从重量轻的开始,1磅、2磅…慢慢进阶。健走时绑在脚踝的负重砂包也一样,都需要先经过一段时间,直至已适应到没有负重感觉时,再逐步增加。应避免一开始就从“很有感觉”的重量开始,若一下子就举10公斤的哑铃,小心弄巧反拙,导致肩膀、韧带或肌健受到伤害。
最基本的运动量,应是每周至少运动3天、每天运动30分钟。不过,许多人有运动迷思,以为只要每周有运动3天就算达到标准,因此,有些人有时会接连3天运动后,间隔停顿4天后才又继续运动。
最好是能做到运动1天休息1天的模式,这样才能让身体有“长肌肉”的时间,让运动过有“微创伤”的肌肉能有时间“修复”,有机会长出更多肌纤维,“先破坏”、“再重组”,让肌肉质量与肌力都能加强。
抓准“食”机增肌不发胖
一般人常错误认为:“运动后吃东西易发胖!”事实上,研究指出,运动后及时补充优质营养,减脂效果好,同时可以增加肌肉。
“运动后吸收好”,指的是肌肉,对脂肪组织则完全相反。运动后的1至3小时内,肌肉中吸收储存能源的机制会大量提高,脂肪组织中合成脂肪的酵素活性反而会明显下降。一项人体实验发现,与间隔4小时后进食相比,运动后立即用餐,体脂肪可减少25%。所以,运动后摄取适当的营养,不但不会发胖,还可帮助肌肉储存能源,一举两得。所以,在运动结束后,更应及早进食。
想要增肌减脂成为健康老人,除了饮食均衡,更要懂得正确的饮食搭配,特别是留意优质蛋白质的摄取比例,以及运动后补充营养的“食”机。老年人不想成为“肌少症”的成员,在饮食中增加蛋白质的摄取比例是当然之举。不可忽略的是,老人家饮食摄取的热量要先足够,才能保留住多馀的蛋白质用于供应肌肉生成所需,同时要能搭配可帮助肌肉强度与耐力的适当运动,以维持良好的肌肉质量。
运动后补充营养的时机不对,肌肉的恢复将不如预期,塑身减肥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运动前、中、后因生理需求不同,应摄取不同营养素,并掌握运动后立即用餐的时机,“及时”补充易消化的营养素,如乳清蛋白、麸酰胺酸、支链胺基酸等,以加强运动成果,有效增肌减脂。
运动前、中、后的营养补给方案
运动前:选择在运动前1小时补充。挑选容易消化、体积及重量小的食物,如流质好吸收的营养饮品,或高纤、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有助于稳定运动时的血糖,维持体力。运动中:每10至15分钟补充150至200c.c.的水分,也可以选择饮用含有电解质的饮料。
运动后:在运动后30分钟内尽早用餐。与延后用餐相较,体脂肪减少效果多25%,肌肉增加效果多6%。
由于运动后是肌肉对养分竞争最强的时机,养分被脂肪吸收的配额减少,因而能产生明显的减脂效果。建议应立即补充25至30公克低脂、好消化的蛋白质,如乳清蛋白与小分子的胺基酸,易于迅速吸收,有助于修补并增加肌肉量。
肌少族不可不知的生肌公式
65岁以上的老年人,要避免成为肌少症的族群,首先要留意摄取足够的总热量,也就是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应摄取30至35大卡的热量,而蛋白质的摄取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每人每日每公斤体重应摄取0.8公克,若是要改善肌少症,则平均每公斤体重应增加摄取量达到1.2至1.5公克。
以体重60公斤的老人为例,每天摄取的总热量应达1800至2100大卡,蛋白质至少应吃足72公克,而且其中至少应有15公克提供的是必需胺基酸。要能满足每天蛋白质的需求量、摄取足够的必需胺基酸,最好选择蛋、豆、鱼、肉等优质完全蛋白质食物,特别是要补充在8种必需胺基酸中,明显作用在肌肉建造的白胺酸(Leucine)。
常见富含白胺酸的食物有黄豆、花生、坚果、牛肉、鱼肉等,其中又以黄豆、鱼肉为最适宜食用,因为花生、坚果本身属于油脂,量不宜多,而牛肉的脂肪含量也不低,宜避开脂肪而选择瘦肉部位。
每天应摄取的蛋白质宜平均分配于一日三餐食用,不宜偏废。由于主食米饭中也含有蛋白质,一碗约七分满的白饭,相当于3份主食,每份约含2公克蛋白质,扣掉主食之后,平均每餐还应吃3份肉、鱼、豆、蛋(每份约7公克),蛋白质的摄取量才会足够。
偏胖肌少者 饮食热量得调低
有些老人身躯肥胖、四肢瘦弱,虽然体重不轻,但脂肪过多、肌肉量不足。这样偏属于肥胖型的肌少症情况,就必须减少每天总热量的摄取,不能依每公斤体重摄取30至35大卡热量计算,而应视个人情况再减少约300至500大卡,但在蛋白质的摄取比例上却不能因而降低,最好能透过专业营养师协助规划每日饮食。
根据研究发现,患有肌少症的老人,体内维他命D含量低,为避免因缺乏维他命D而影响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老人家宜多补充含维他命D的食物,如菇类、鲑鱼、鲔鱼及蛋黄等,更应走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免肌肉流失太快。
依据美国骨科学会及台湾老年医学会建议,为预防骨质疏松或肌少症,每日宜补充800IU(国际单位)的维他命D,最好能适度于阳光下走路或做阻抗运动20分钟。
【小知识】什么是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成人的必需氨基酸共有8种: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如果饮食中经常缺少上述氨基酸,会影响健康。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