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可以预防吗?在大肠癌而言,答案比其他癌症教人鼓舞许多。除了先天性遗传,一般人只要定期检查,提早去除可能癌变的肠息肉,便可向大肠癌说:Bye-bye,此生无缘!

癌症对现代人而言是常见病,每3个人当中,就有1人可能罹癌,而大肠癌在马来西亚是很常见的。

EMPOWERED抗癌醒觉协会主席兼肿瘤科医疗顾问医生吴婉咨表示:“大马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是乳癌,其次便是大肠癌和子宫癌;而男性排名最高的是大肠癌,其次是肺癌及鼻咽癌。”排除女性性征所导致的癌症,大肠癌是两性共同面对的最大癌敌。

吴婉咨表示,100%大马人皆有罹患大肠癌的风险,其中40至60岁乃患上大肠的高危年龄层,尤其在50岁后更要留意。但家族有大肠癌病史者,高危年龄层会往年轻的方向推移,有较早患上大肠癌的风险。“举例来说,若A君的父亲在45岁时患上大肠癌,则A君患上大肠癌的风险年龄则比他父亲早10年,即35岁开始。”一旦血亲有罹患大肠癌的病史,患上大肠癌的机率就会比一般人高。

遗传导致风险提升

吴婉咨指出,大肠息肉是导致罹患大肠癌的一个重要因素。大肠息肉意指大肠管腔内表皮突出物,它可分为有蒂(pedunculate)或广基性(sessile),可呈现不同形状、大小或特性。息肉是人体罹癌的潜在危险因子,它可能在存附于人体的5至10年间细胞病变,继而癌化成为恶性肿瘤,导致大肠癌。

任何人都可能长息肉,也可能患上大肠癌,但拥有遗传基因者,罹病机率往往比一般人高出许多。息肉遗传性大肠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患者,早在10岁开始便长息肉,而患上这一种遗传性肠病者,将有50%的机率遗传给下一代。另,拥有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综合症(HNPCC,亦称LynchSyndrome)基因者,也是大肠癌的高危群体,它同样有50%的可能性把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生活习惯也有影响

“一般上,家族中若有3名成员患上癌症,其中有2名乃一级亲缘(父母或兄弟姐妹),并有一名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下,我们即可判断此家族有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综合症基因。”基因继承者在70岁时患上大肠癌的机率为82%,患上任何癌症的机率则高达90%。

此外,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同样是罹患大肠癌的高危族群。炎症性肠病包括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曾经罹患此症者,患上大肠癌的机率在炎症性肠病病发8年后升高。

吴婉咨表示,目前尚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大肠癌与饮食有关,但相信摄取大量红肉、动物脂肪、低纤维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罹患大肠癌有关。长期缺乏运动、超重、抽烟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癌机率。“保持良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如多运动、多摄取营养及纤维食品、减少摄取动物脂肪、不过量饮酒及戒酒,能让我们减低20至30%患上大肠癌的可能性。”

吴婉咨提醒民众, 即使身体出现以上征状,也不代表你已经患上癌症,“必须观察这些状况是否持续长达3 至4周。”倘若征症持续,请及早求医进行检查,切莫拖延。

常见检测方式

吴婉咨表示,和其他癌症不同,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在息肉癌变之前及时将它切除,是预防大肠癌的最佳方式。”透过进行筛检(Screening),及早发现体内是否长有息肉,并尽早移除它,可以避免大肠癌的发生。

除了息肉遗传性大肠息肉症患者,一般人平均在50岁时,肠道长息肉的可能性会提高。她指出,有多种检测是否患上大肠癌的方式,一般上视检测对象而定。在EMPOWERED为民众进行免费检测时,会以FIT-kit作为初步工具。FIT-kit通过采样受试者的粪便,利用显微镜检测是否含有血液成分。肠道病变与息肉会有出血情况发生,当粪便经过肠道时,便会和血液纠缠在一起,导致粪便带血。

“肠内出血的血块一般上会混合在粪便之中,而非在粪便外层,颜色呈现一般的鲜血色。”吴婉咨表示,若你在上完厕所擦拭时发现卫生纸带有鲜血,而马桶内没有鲜血,无需惊慌,这大多是痣疮或肛门外皮擦伤所致痣疮不会癌变。

若Fit-kit受试者呈阳性反应,则需进一步进行肠内窥镜照视。医护人员透过肠内窥镜可以清楚看见肠道内的情况,看见息肉会直接清除;遇有较大的异物,则会采样进行化验,测试是否为癌化细胞,并找出粪便带血的原因。“除了息肉与大肠癌,肠道也会因为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或痣疮而致使粪便带血。”她建议年龄达50岁以上的民众每年进行一次FIT-kit检查。

民众也可以选择自行到医院进行大肠癌测试,跳过FIT-kit检测,选择直接照视肠内窥镜。“若在照过肠内窥镜后,显示你的肠道内一切正常,没有任何异物及息肉,那你在5年内无需检查;若肠道内长有息肉并去除后,则必需在医师指示下,于半年或一年后再次检查,观察息肉是否重新长出。”

4期大肠癌情况各不同

第一期:肿瘤只长在肠内黏膜层,未扩散至肌肉层。5年内治疗存活率:85至95%。

第二期:肿瘤穿透过黏膜层,扩散至肌肉层。5年内治疗存活率:60至80%

第三期:癌细胞扩散至淋巴腺。5年内治疗存活率:30至60%

第四期:癌细胞透过血管游走至其他器官,导致其他器官受到感染。5年内治疗存活率:低于5%

大肠癌于早期(第一及第二期)不会有任何征兆,但随著肿瘤变大,便会使粪便难以通过。患者体内的肿瘤和粪便在肠道内产生磨擦导致出血,使粪便带血。患者在上厕所时会发现马桶内呈鲜血色,而非只在擦拭时发现。其次,粪便困难、肠道疼痛、粪便形状变得细小瘦长(如铅笔状)。另外,患者也会因为没有胃口导致体重下降。

一旦癌细胞扩散至其他部位,患者本身除了消瘦也会感受到受感染部位的不适,如骨头痛(扩散至骨头)、咳嗽或呼吸困难或气喘(扩散至肺部)。

积极求医别放弃

面对大肠癌,预防胜于治疗。越早发现息肉的存在并去除,或越早发现患癌并及早治疗,可大大增加治愈的机会。倘若不幸患疾,吴婉咨表示,医生会以各种方式治疗大肠癌,除了透过手术切除患处及周边部位、淋巴腺,还有放射线治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等疗法。

吴婉咨指出,无论患癌到达任何阶段,都应积及寻求治疗:“医学不断在进步,现今医药人员不断在寻求更好的方式对症施治。”其中,利用生物标记物辅助的靶向治疗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它能预测目标治疗法的疗效,让专家从中选择出最适合病患的治疗方法,以获得长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