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在现今社会是很普遍的问题,也是各科门诊病人常有的主诉,其中主要原因是许多疾病常伴随失眠。长期的失眠会影响到情绪、记忆思维、动作协调、白天日常生活以及工作表现。

“失眠”的定义是,即使有适当的环境和机会得到睡眠,仍入睡困难、难以持续睡眠以及提早醒来,或在隔天清晨一觉醒来时,对睡眠没有饱足感或重获精力的感觉(即所谓的无恢复性睡眠,Nonrestorative Sleep)。除此之外,睡眠问题会造成隔天疲倦、昏昏欲睡、注意力不足等症状,甚至损坏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

上述状况,若一周里有3天且持续1个月以上,即称为慢性失眠。慢性失眠会造成生活品质和日间功能的下降,也会增加日后罹患情感性疾病如忧郁症、心肺系统疾病、疼痛相关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甚至导致免疫功能异常的可能。失眠也会造成自杀率、物质滥用比例上升。

国外研究发现,大约在一年内有30%至40%成人曾有过短期失眠的困扰,而高达10%至15%罹患了慢性失眠。造成失眠原因有年老、女性、低社经地位、失业、单身者;身心科疾病如忧郁症、焦虑症等;身体疾病如肺病、关节炎等。

《睡眠》期刊(Sleep)在几年前曾研究统计,每天睡眠不到6小时的人,在65岁前死亡的机率,要比每天睡足6至8小时者高出12%,可见睡眠健康的重要性。然而,慢性失眠诊断和治疗都被低估,美国睡眠基金会(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调查发现,只有46%病人曾因为睡眠问题寻求治疗,甚至25%病人认为慢性失眠根本不值得看诊时提出。

分类失眠的方法很多,可以依据失眠的型态(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早醒)、失眠的时间(一般而言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以1个月为限)、失眠的原因(原发性、次发性如因为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引起)。

失眠与疾病“狼狈为奸”

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的起始时间点并不容易区分,且慢性失眠大多是急性失眠未缓解后而产生。失眠的原因,如原发性或次发性也很难区分,因果关系复杂,许多疾病都具共病性。

失眠和许多疾病是双向关系,且失眠时间越长,相关性越大。有些失眠者患上找不到原因的失眠,结果因长期睡眠障碍,而导致忧郁症的发生。而失眠病人有精神疾病的比例是一般人的4倍。以忧郁症研究来说,41%人失眠是在情绪困扰之前,29.4%两者一起出现,28.9%是先有情绪困扰后才有失眠。

成因繁多,以压力为主

失眠可能是因为短期的生活压力事件,如换工作、结婚生子、亲人过世等所造成。时间通常短于一个月,称为急性失眠。不良睡眠习惯,睡前喝含咖啡因饮料、剧烈运动、喝酒,也会造成失眠。药物不当使用如安非他命、海洛因等刺激性药物会干扰睡眠,甚至停止长期服用安眠药物也有反弹性失眠的现象。

精神疾病造成失眠以忧郁症和焦虑症为大宗。神经内科如帕金森症、头痛、失智症者;外科为手术后伤口疼痛、手术前焦虑心情等皆会造成失眠的症状。在基层医疗所见的失眠仍然以焦虑、忧郁、精神生理性失眠、压力适应障碍,以及睡醒节律障碍者居多。

导致失眠有许多的原因,大致可以从心理、生理和精神因素、生活习惯、睡眠环境及神经疾患或日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等方面来评估。基因和失眠的相关性目前仍未甚明朗,但有观察到失眠有家族倾向的趋势。一般来说,在急性失眠时期,诱发因子通常占比较大的比例,大约七成以上的人罹患睡眠困扰前,都有过生活压力事件,不管是健康问题、感情问题或人际问题。然而到了慢性失眠,持续因子影响比例较大。对于失眠(尤其是原发性失眠),现今最常提出会相互影响睡眠机转,有下列3种神经生理系统:过度醒觉系统(Hyperarousal System)、恒定系统(Homeostatic System)、昼夜节律系统(Circadian System)。

恒定系统指出随著清醒时间的拉长,会增加睡眠的驱力,一般人若睡眠剥夺后会使慢波睡眠和delta波强度、嗜睡强度增强。但失眠者纵使睡眠剥夺后,慢波睡眠和delta波强度增强状况却不明显,显现其恒定系统已受影响。此外,不少研究认为错误的睡眠认知会造成生理(Physiological)、认知(Cognitive)、脑皮质(Cortical)的过度醒觉。

失眠常见原因

急性失眠(<30天)

●情境式压力源(如工作、人际关系、经济、学业压力和内科疾病等)

●环境因素(睡眠环境改变、噪音、光线影响等)

●对自己有重大关系人生病,甚至死亡

慢性失眠(>30天)

●内科疾病(如癌症、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疼痛、郁血性心脏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肾衰竭、食道逆流、摄护腺肥大等)

●药物

●原发性睡眠疾病(如不宁腿症候群、呼吸中止症候群等)

●精神疾病(如忧郁症、躁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睡-醒周期障碍(Circadian Rhythm Disorder,如轮班者、时差、老人常见的睡眠周期提前症候群)

●药物滥用(如酒精、咖啡因、安非他命、药物戒断症候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