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达(前)患病后无法工作,靠年迈双亲撑起一头家。后左起为李玉于及林清圻。

因癌症的折磨,一名中年男子失去了鼻头,上唇,牙龈上部和牙齿,这影响到他说话的能力,使他在找工时非常困难,妻子也因此离他而去,留下两名稚子。

为了让一家老小生活有依靠,他希望能够善心人士的协助,筹获款项进行整型手术,改善外貌和口齿不清的情况,可以如愿找到一份工作。

现年40岁的林建达原本拥有一张英俊的脸孔,和许多年轻人那样,对生活充满美丽的憧憬。

他是家中长子,下有4名弟妹。念完国中三年级后,由于成绩不好,加上尚有年幼的弟妹,他便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大学。他早年在一家电器公司工作,担任送货员,驾驶罗里从麻坡运载家用电器至东海岸,常在东海岸关丹等地留宿。

28岁那年,在母亲李玉于(68岁)的安排下,他踏入婚姻,过著简单幸福的家庭生活。婚后,大儿子伟彬出世,后来得知是一名智力有问题的孩子,但家人用爱陪伴伟彬的成长。

过了两年,二儿子伟鑫也出世了。幸运的是,他是完全健康的孩子,这使到林家十分高兴。

一家人的生活平淡又快乐,但快乐的日子很快就被癌魔夺走了。林建达32岁那年某天早上,他的下体忽然大量出血,父亲林清圻(75岁)急忙从楼上抱他下楼。

“一条毛巾满是血迹,他全身也是血迹斑斑。这种突发的情景不只一次,每次我都把建达送到政府医院,幸好在医生的抢救下,都能救回一命。”

年轻时的林建达,对生活充满美丽的憧憬。
年轻时的林建达,对生活充满美丽的憧憬。

林清圻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忆叙儿子的病况。

他透露,医生检验后,证实林建达患上鼻癌,十分危急,由于麻坡医院没有癌症专科,便转到马六甲中央医院治疗。

“经过数年医治,医生切除建达的鼻头和上唇。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化疗过程,到了2012年底,病情才算控制下来。”

癌症折磨让林建达失去了鼻头、上唇、牙龈上部和牙齿,这也影响到他说话的能力,使他在找工时非常困难。

林清圻说,儿子说话口齿不清,也没有什么嗅觉,食物只能放在嘴内,由于没有上唇,只能吞咽。

这让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无奈之馀,只好安慰儿子接受残酷的事实。

为了卫生和雅观,林建达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纱布盖住已消失的鼻子头和上唇部分。福利部两年前给他一张残障人士卡,以便他每月能领取300令吉的生活津贴。

最近,他前往口腔颌面外科求医,医生告䜣他可以进行鼻唇等再造手术,但单是医药费便得近万令吉。

林建达说,他希望整容后,可以再驾驶罗里,像以前那样赚钱养家。

林家两老也希望,儿子能进行上唇和鼻头整型手术后,能找一份适合的工作,帮补家用。

林建达没有鼻头和上唇,常被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
林建达没有鼻头和上唇,常被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

道不出的悲伤 冀整容助找工

林建达患病后,谋生不易,曾从工厂接些包装工作来做,但也做不长久,妻子也离他而去。

“建达是想要工作的,但一个没有上唇和鼻头的人,普通人看到都会感到害怕,所以很难找工作。”

世上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永远爱自己的孩子。林清圻受访时一再提到,只要儿子能进行整容,就可以摆脱挂纱布的日子,这将使他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待建达有了工作,可以改善家庭的经济,是我们一家人最大的希望。”

他希望,自己能再活多几年,看到孙子上中学,可以照顾自己,也就比较放心。

林建达婚后和父母同住在金枝路一个花园区内的两层楼廉价屋。发病期间,妻子离他而去。

当记者询问建达对于这段婚姻的感受时,他只是静默不说一句话,也没有表情。也许,他不敢在陌生人面前透露他的情感,也许他无法用他的言词来表达他的看法。

林清圻说,儿子自然是伤心和无奈,但经过无数次的规劝和开解,即使如今家中两个老人、一个病人、一个特殊儿和一个如常人的孩子,不管怎样,他们一家人都会向前走。

林伟彬(左)和林伟鑫(右)希望,父亲林建达可以早日进行鼻唇整形手术。
林伟彬(左)和林伟鑫(右)希望,父亲林建达可以早日进行鼻唇整形手术。

长子是特殊儿 照顾费心力

林清圻坦言,照顾特殊儿童非常不容易,还好麻坡同济会办有一家特殊学校,白天孙子送去学校,晚上送回家。

“自从送伟彬去特殊学校后,他在自理方面有些进步,学校里园艺活动也令伟彬很开心。不过,他但闹起情绪来,都得费心费力去照顾。”

林建达的幼子伟鑫就读麻坡一间华小四年级,他虽不知道如何帮助爸爸减轻负担,但他有个志愿,希望长大后当厨师。

林家的孩子在成长路上挣扎,他们希望本报读者的捐献能早日完成父亲一个小小的愿望,使他能够进行鼻唇整形手术造,让他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咬嚼食物,改善口齿不清的现象,帮助他更容易找到工作。

【爱心捐款】

有意捐款者请在新闻见报的一个月内,以支票或网上转账方式,将义款交至本报。一旦逾期,本报将把支票按址退回,或自动转入东方慈善公益基金内,协助其他有需要人士。

采用网上转账,我们的银行户头是Maybank 5140-7500-0321 Oriental Daily Sdn Bhd(Charity Account),请读者务必在银行转账的收款人参考资料(Recipient Refrence)中注明受惠者的个案编号或英文姓名(1934,Lim Kian Tat),再把转账单据电邮至charity@odn.my,或传真至03-26926336。不需要收据者无须提供地址。

采用支票者须在支票背后注明受惠者编号或英文姓名(1934,Lim Kian Tat)。支票抬头写上“Oriental DailySdn.Bhd(Charity Account)”,寄至本报吉隆坡办事处:Wisma Dang Wangi,38,Jalan Dang Wangi,50100 Kuala Lumpur。询问电话:03-26916336。捐款人也受促在电邮提供个人姓名、地址及电话等资料,方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