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还无法完全自理生活,但周靖扬(左)可自行完成一些简单动作,如握著水壶饮水,或握持汤匙吃饭等;右起为刘彩凤及周琰盛。(摄影:颜泉春)

周靖扬(41岁)自3年前发生脑溢血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全由两老负责照顾;奈何父母如今年事已高,收入非常有限,每月除了应对日常开销之馀,还需承担儿子的保健品与药物费,家庭经济捉襟见肘。

来自吉隆坡斯里白沙罗镇的周靖扬是于2017年杪,到中国出差时,身体突然不适,呕吐倒地后无法爬起身,送院治疗被诊断脑溢血。当时他昏迷长达2周,醒来后身体偏瘫,也失语,生活不能自理。

72岁父亲周琰盛及68岁母亲刘彩凤为了照料这名独生子,唯有逐步放下手头上的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同时,收入也相对减少许多,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为艰辛。

刘彩凤指出,丈夫之前从事空气清新器代理,但自儿子患病后,已慢慢停下手头的工作,如今可说是“退休”了,只是偶尔有相熟的友人要求,才会帮忙处理。

“我目前则是在音乐学院当前台职员,每周工作2天,以时薪计算,一个月大概可赚取350令吉左右。”

“因为要照料儿子,所以如今都缩减了工作时间,相对的,收入也从原有每月千馀令吉减少至350令吉。”

她表示,其一家经济情况本就不富裕,儿子还未病倒之前,彼此各有一笔收入来支撑家庭开销,生活尚且过得去,但孩子病倒后,一切都起了变化。

她说,当时不仅得突然暂停工作,收入中断,也耗尽了积蓄,应付一部分的治疗费。

“所幸在过去2年多期间,有一班亲朋好友和慈善基金会的帮忙和支持,承担了一部分治疗费;另外靖扬出院后,该基金会每月也拨出一笔1800令吉援助金,来应对生活开销和医疗费,然而该笔援助金今年7月便结束。”

“如今靖扬每个月的保健品与药物费大约需850令吉,仅靠我单一的收入根本难以支撑。还好我们膳食方面的开销不大,都尽量在家自煮,一天内会有一餐饭食或面食,其馀2餐则是吃面包或饼干。”

她坦言,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看到靖扬的逐步康复,所以现阶段他们都会定期给儿子接受物理治疗,并食用保健品。

“可是我们经济能力有限,所以希望社会人士帮忙,以应付这笔开销所需。”

在母亲的辅助之下,周靖扬(左)如今可以握著扶把站起身,同时也可扶靠著拐杖或椅子慢行。(摄影:颜泉春)
在母亲的辅助之下,周靖扬(左)如今可以握著扶把站起身,同时也可扶靠著拐杖或椅子慢行。(摄影:颜泉春)

身体渐好转可扶拐杖慢行

经过2年多的治疗后,周靖扬目前身体状况逐渐好转,虽然至今还无法完全自理生活,但至少能掌握和执行一些简单的行动。

刘彩凤表示,病倒初期,靖扬只能躺卧在病床上,就连坐著也无法持续半个小时,并且无法好好用言语表达。

“那时候,我们与儿子之间的沟通很困难,无法听懂他所想要表达的,唯有让他写出来,但有时候写也看不明白,只能用猜的。”

“可是猜测也不一定百分百准确,猜不中,他会伤心,我们看到也同样很难过。”

“所幸如今他情况已逐步好转,我们也慢慢知道他所想要表达的内容。”

周靖扬如今情况的好转,不仅限于沟通,也开始可以扶著拐杖慢行,自行上下床及手握汤匙吃饭等。

不过,他还没办法完全自理生活,例如用餐时还得由父母端上饭碗,放在他面前,他才能够握著汤匙自行食用,另外冲凉也仍需靠父母的帮忙。

无论如何,靖扬现今依然听从医师吩咐,定期在家中运动,进行康复治疗;尽管不容易,惟他却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

住家周遭都装上扶把,方便周靖扬行动。(摄影:颜泉春)
住家周遭都装上扶把,方便周靖扬行动。(摄影:颜泉春)

保持乐观心态 陪儿子复建

“康复之路不容易,但我一定要对他有信心。”

周琰盛及刘彩凤对于儿子的病况,向来保持乐观的心态,眼见儿子情况逐渐好转,更是倍感安慰。

刘彩凤表示,儿子从小至大,一直是活跃于校园活动的学生,如不仅曾担任巡察员和班长,也屡屡参与歌唱、演讲及朗诵比赛等,非常热爱在舞台上的活动。

因而儿子突如其来的病倒,令两老是心痛又难过,心底深处的担心,是言语所无法形容。

“现在想起来,感受还是很深刻,那种心情是抹不掉的,谁会料到一个好好的人突然倒下。”

“当时,儿子回国治疗期间,也曾经一度有非常负面的想法,我们只能不断开导他,陪伴他。”

她也说,虽然康复之路很漫长,但他们不会放弃,何况她与丈夫身体还很健壮,可以陪伴儿子,帮助儿子度过这段康复期。

【爱心捐款】

有意捐款者请在新闻见报的一个月内,以支票或网上转账方式,将义款交至本报。一旦逾期,本报将把支票按址退回,或自动转入东方慈善公益基金内,协助其他有需要人士。

采用网上转账,我们的银行户头是Maybank 5140-7500-0321 Oriental Daily Sdn Bhd(Charity Account),请读者务必在银行转账的收款人参考资料(Recipient Reference)中注明受惠者的个案编号(2020,CHEW CHING YANG),再把转账单据电邮至charity@odn.my,或传真至03-26926336。不需要收据者无须提供地址。

采用支票者须在支票背后注明受惠个案编号或英文姓名(2020,CHEW CHING YANG),支票抬头写上“Oriental Daily Sdn. Bhd(Charity Account)”,寄至本报吉隆坡办事处:Wisma Dang Wangi,38,Jalan Dang Wangi,50100 Kuala Lumpur。询问电话:03-26916336。

捐款人也受促在电邮提供个人姓名、地址及电话等资料,方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