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雄的二儿子(左)自12岁患有精神分裂症,需要服用药物来控制病情。(摄影:刘维杰)

鳏夫独自抚养三个特殊儿,却面临高血压缠身,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冲击影响收入,生活本是艰辛,他最担心的是,倘若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孩子们的未来该怎么办?

来自古来哥打路赛佳花园(Taman Saga)的刘剑雄(56岁),自妻子去世后,独自扛起家计,照顾三个分别患有智能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儿子。

一场新冠病毒疫情却打乱了他的生计,收入曾一度减半,家庭经济捉襟见肘,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刘剑雄是一名厂工,每天傍晚7时到工厂值夜班,到了清晨6时才回家休息,每个月的收入为2500令吉,收入勉强能应付生活开销。

“我常以摩哆代步上班,十多年前曾因遇上车祸,不慎跌断右腿两次,现在不能快步行走,只能在工厂做些散工。”

刘剑雄曾在10年前遭遇车祸,不慎跌断右腿,手术后行走较为吃力。(摄影:刘维杰)
刘剑雄曾在10年前遭遇车祸,不慎跌断右腿,手术后行走较为吃力。(摄影:刘维杰)

新冠病毒疫情去年爆发,他在行动管制令期间曾一度被减薪,薪水仅剩下原有的30%,以致经济陷困。

除了要缴付水电费,每个月还要缴付500令吉的房租、偿还妻子骨灰位的费用和亲友的赊账,加上儿子们的生活皆无法自理,他平均一天还得花上40至50令吉为孩子们外出打包食物或买菜煮食,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刘剑雄透露,2018年,妻子因高血压在家中跌倒,与世长辞,由于生活拮据,他只得向亲友借钱来筹办丧礼,如今每个月得偿还亲戚300令吉,还得缴付妻子的骨灰位费用。

“为了节省开销,我有时连猪肉也不敢买,到菜市捡剩菜回家,洗净后再煮食。”

为了节省开销,刘剑雄从菜市捡剩菜回家,洗净后再煮食。(摄影:刘维杰)
为了节省开销,刘剑雄从菜市捡剩菜回家,洗净后再煮食。(摄影:刘维杰)

所幸在行管令期间,善心人士捐赠白米和蔬菜,帮助刘剑雄暂时解决断粮危机。

刘剑雄育有三男两女,两名女儿已结婚组织家庭,长子(31岁)和幼子(19岁)分别患有智能障碍和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次子(28岁)上中学后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症。

“儿子们虽然可以自行进食,但无法完全认知和自理生活,我本身还是得帮他们洗澡和准备膳食。”

由于3个儿子无法自理生活,刘剑雄得协助他们洗澡,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摄影:刘维杰)
由于3个儿子无法自理生活,刘剑雄得协助他们洗澡,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摄影:刘维杰)

住家房间内的三张床褥,便是三个儿子的睡床,刘剑雄则是以冰凉地板为席。

沉重的生活负担加上日积月累的压力,患有高血压的刘剑雄曾在家跌倒两次,必须定时服药来控制病情。

虽然晨昏颠倒的生活已不再适合他,他也打算寻找新工作。

“现在疫情还不稳定,经过一次的行管令就够让我害怕了。如果再来一次行管令,我真的不懂要怎么办?”

上班前锁上门 防儿子外出发生意外

“二儿子小时候的状况还算正常,到了12岁却开始发病,经送医检查后才发现原来他患有精神分裂症,需要定期复诊和服药来控制病情。”

刘剑雄透露,二儿子在面对有人问话时只会摇头,无法开口表达,病发时则会行为脱序,除了拿笔乱画衣物,甚至有一次在家放火烧神台,吓得他即刻前往灭火。

“他(二儿子)有时还会自己外出,以前曾经被陌生人载去公主城和古来26哩,甚至有一次在外感染了麻风病,所幸后来被治愈了。”

他说,二儿子数年前因突发脑部问题,曾被送入加护病房就医,花上3万令吉医药费,让他倍感压力。

由于长子有时还会翻垃圾桶,将垃圾放入口中。为了防止其他孩子误食二儿子的药物,刘剑雄得将药物放在车内,待二儿子需要服药时再拿出来。

“我每次上班前都得将铁花门上锁,以防儿子们随意出门而发生意外,在外工作的长女也会在夜晚时分回家,帮忙看顾弟弟们。”

担忧儿子未来生活

刘剑雄本身是一名孤儿,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由养祖母一手带大,年幼时因家庭经济困顿,无力供读,他被迫辍学出外打工,识字不多,养祖母去世后自力更生,曾到新加坡工作。

“后来亲生父母与我相认了,但我对他们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不是我不要(亲生)父母,你小时候生了我、丢弃我,难道你不会后悔吗?”

回想起自己的过去,刘剑雄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刘剑雄与亲戚的关系疏离,妻子过世后,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3个儿子的未来。

“3个儿子都无法自理生活,更别说送去福利部了。如果哪一天我因为高血压而离开人世,谁来照顾他们?他们以后的日子怎么办?”

 

【爱心捐款】

有意捐款者请在新闻见报的一个月内,以支票或网上转账方式,将义款交至本报。一旦逾期,本报将把支票按址退回,或自动转入东方慈善公益基金内,协助其他有需要人士。

采用网上转账,我们的银行户头是Maybank 5140-7500-0321 Oriental Daily Sdn Bhd(Charity Account),读者务必在银行转账的收款人参考资料(Recipient Refrence)中注明受惠者的个案编号或英文名字(2107,PETER LAW KIM HOONG),再把转账单据电邮至charity@odn.my,或传真至03-26926336。不需要收据者无须提供地址。

采用支票者须在支票背后注明受惠个案编号或英文姓名(2107,PETER LAW KIM HOONG),支票抬头写上Oriental DailySdn. Bhd(Charity Account),寄至本报吉隆玻办事处:Wisma Dang Wangi,38,Jalan Dang Wangi,50100 Kuala Lumpur。询问电话:03-26916336。捐款人也受促在电邮提供个人姓名、地址及电话等资料,方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