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脸书分享学生们的作文见报的照片,粗略看了一下,是本地水果的速写。也许有许多人都不以为然,但我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现在还在写这种东西?”。是的,本地水果、鞋子的自述、一件让我非常后悔的事,甚至是俗气的我的志愿,这些正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念小学时的功课。联想起来,那是否意味著华文教育在二十几年间没进步过?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都习惯了这种有“模板”的作文题目。以刚刚提起的本地水果为例,首先必定是“我国是热带国家, 所以出产了热带水果”的招牌开场;中间来一段举例论证“如:香蕉、木瓜、芒果”;再来一个好处说明“价格便宜、营养价值高”来结尾。

如此完整清晰的套路,不只学生容易背诵学习,也方便教师批改。然而,学生在这种简易操作的模式下久了,一旦碰到“模板”以外的题目,或许就不是那么容易下笔了。

写作不宜“死背”

这类作文常常会衍生出一个有趣的现象。譬如去年小六评估考试的考题就出了“我期待”和“最后的三分钟”,都是绕开平常课堂上会看到的“模版”作文。姑且不论孩子写得如何,只是消息一出来后,我的脸书上马上被哀嚎声刷屏。一句句“太难了”、“为难小孩”、“写得出来就是神童”淹没了网络。请注意,当中不只有家长,就连几位在当教师的朋友也纷纷“打抱不平”。

时代在进步, 大家都从公共电话,改成使用手机了不是吗?同理,我们的父母辈受教育不高,甚至目不识丁;到了我们这一代,小时死背作文,写得出语文法通顺的句子。难道到了我们的下一代,不应该再进一步学习书写有趣、有创意的内容吗?怎么这种激发想像力的题目,会被说成是“为难孩子”?还是说大家对于作文(甚至中文)的态度就是“普通就好,不用太拼”的意思?所以才会甘心沉溺在沿用了二十几年的教学法之中?

吊诡的是, 同样为语文课的英文,却从未被家长刁难,甚至还愿意花钱到补习社额外学习,务必要孩子把英文学好。在功利主义的社会,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家长、教师这样一边抑制华文的发展,同时却大条道理地喊著华教不能亡是什么心态?

龚伟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