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两年前开始了这个专栏,每个星期固定交上一篇文字,到这篇正好是第一百篇。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在报章上谈论政治、社会、文化,甚至是独中教育的一些课题。这期间有不少朋友加油打气,但也碰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被朋友和长辈的挑战,认为老师不该谈这些,也有人对于我谈论的一些角度和脉络不予认同,直接给与攻击和批判。

在教学工作中,深刻的体验到教室的局限,尤其在网路资讯日益发达,每个人随手一机随时可以连上网的这个时代,学生接触到的比我们想象的更多,心中思考与关心的课题也不比我们少,社会问题、政治课题、环保议题、同性恋议题、劳工权益问题、族群与文化矛盾议题,甚至是另一个国度发生的各种重大时事,学生当中不乏有关怀这些课题的群体,只是受限于课程内容设计与时间的局限,很多时候难以深入讲清楚。

作为一个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也无法回避一些大家都关心,但无法在课室中说清楚的课题,比如讲台湾无法回避台独课题,谈美国不能逃避中美贸易战,涉及中国的章节就肯定要碰触香港的议题,讨论缅甸就一定要谈罗兴亚人的背景,而这些恰恰都是是孩子们生活中一直重复出现,但却是学校课程无法讲清楚的议题,而这也往往造成学生认为老师有立场、老师不熟悉,以及老师回避问题不敢回答,而敢敢说的老师很可能就会踩到社会禁忌,造成老师自己的困扰。

刻意回避“敏感”课题

其实长久以来,我们社会上有各种局限,尤其是碰到一些被大家认为是“禁忌”,或是“敏感”的课题时,在大多时候都被刻意回避,最常听见的就是“小孩子不要问这么多,长大就知道了”。

再不然就是被二元对立的论述模式简化得面目全非,比如“外劳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问题的根源,把他们赶走马来西亚就会好了”这种说法。

在这种讨论模式中,孩子们根本就无从下手了解,只能透过网路各种支离破碎的资讯重组自己的认知,造成很多误差和偏见,也是今天网路各种恐怖言论的由来。

为了解决在学校教学中触碰了就会出事的课题,专栏成为我身份转换的一个平台,透过时事与社会议题来探讨一些校园中难以展开的课题,也趁机会让学生可以从更完整的脉络去思考以及掌握身边的一些课题,建立自己的世界观。

我不能说自己所写的就对,也承认自己有局限,但作为抛砖引玉,也提醒自己必须要多思考与接受不同的意见与想法,才能够更全面的看事情,面对学生各种挑战的时候,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带领孩子们思考,这就是继续思考与写作的原因。

黄瑞泰

独中老师、隆雪华堂文教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