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坊间流传一些调侃的话。
“哎哟,卖口罩与手套的顶级手套,竟是感染大本营,1天新增数量就打败其他州属。”
“有什么好惊讶?大马现在每天的新增病例,才是真正符合国家形象啊。”
“大马的感染人数以外劳为主啦。扣除外劳的话,其实本地华人不多。”
听到这些话时,心里有些怪异。尽管每句话都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语意里隐藏的嘲讽与臆测,无形中曝露许多国民偏颇的歧视想法。
多元社会的一体两面
讽刺的是,说这些负面话的华人,有不少是当初强烈抗议新冠病毒被冠上“武汉肺炎”或“中国病毒”名字的人士。他们一方面抗拒西方媒体运用这些标签,认为这些字眼充满侮辱性,但换个形式,这些人却在毫无意识下,用贬义的阶级观念对待国内上述事件,仿佛站在正义的最高点,能随时任意地抨击国内的防疫缺失。
一边看似受害者,换个场景就化成了加害者的模样,对特定事情有双重标准的偏见,表面看似没影响,实际上却可能扰乱疫情的防控秩序,进而破坏社会的安稳与复苏。
“破坏安稳?有没有那么夸张?”你心里可能会不屑。
那我们换个方式思考这个问题——大马究竟是不是一个多元和谐的社会?
在歌舞升平的繁荣年代,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为“是”。很简单,当国家往创造商机的正向前进时,社会资源需求庞大,每个阶层都需要有人运作,这时候无论是什么肤色、语言或国籍都不重要。
只要你能满足社会的正常运作,就好;就算有差异,在共创商机的赚钱念头前,都可忍耐与粉饰。
不过,突如其来的疫情,破坏整个社会寻常运作后,就会打乱许多人的生活秩序。当人类遇到这种情况,原本正面评价的“多元”,就会变成带著排斥感的“差异”。
一体双面,人性就是如此微妙。
很简单,物以类聚是人的本性。在发生许多灾难或外在冲突时,社会资源会压缩,这时很多人会先跟自己文化背景相同的人靠拢,然后趁机切割其他不同文化群体的人,这样除了能保障资源分配的利益外,也会在心理上找到安全感。
孰不知,这会产生隔岸观火,物资与精神上将针对特定族群出现打压与排挤的情况。许多看似无心的调侃,实际上却会间接地造成许多族群的撕裂,加深彼此之间的刻板印象不信任,一旦某些族群的情感受到过度伤害而反扑,最终只会造成多败俱伤,进一步影响了各种政策的传递与实施。
减少对立多点同理
这场疫情燃烧了前后一年,已证明了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当时西方不断调侃中国的境内卫生与抗疫情况,没想到主客体就在隔年换位。目前各国疫苗虽然陆续传出研发接近成功的消息,但施加在人体后的最终成功率仍是未知数,当解药还未真正面市时,其实最大的救援方式,就是彼此消弭体内的歧视基因。
每个人都渴望健康安全,每个人都希望能回到幸福的局面。人心惶惶的疫情时代下,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到内在的价值认同与安全感。这时若能减少制造对立的局面,不乱散播负面言论,多点关怀与同理,绝对会让民间多了一份耐心与尊重。
当这种温柔的共情出现时,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疫情下所有人都不是个体,而是同舟共济的整体。当整体的共渡时艰责任出现时,沟通与合作意识提高,相信我,控制疫情链的效率也会大幅发酵。
尝试把每个灾区当作自家范围来看待。少了批判与讥笑后,灾难下才会让人看见温暖的修复能力。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