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虑政策的偏差和规划的不善,微型华小的问题,一般著重学生现存来源,以传承学校的那一脉香火。正因如此,新闻经常重点报道,族群因此激发的保校激情。然则,社会鲜少探讨有限的师资,如何维系学校的行政和教学。

因为这样, 华社的耄耋、华团的阿头和华教的领袖,往往不愿从教育原理和经济实效看待微校的成本的效益,而是偏重继续经营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甚至因此长时间地无限投入过多的资源和输捐。

尽管教育的理念总是倡导“一个不能少”的理想,但是,如果市场逐渐萎缩,学生按年不断递减,前来报读的最终只剩下一个或者几个人;说实在话,如此这般的苦撑下去,学生的学习所得,必然不能完全达标。

对老师而言,人力的非常拮据,影响犹大。设想全校配给校长和老师一共五人,其中一人外出培训,一人病假调息,多日不能上班;扣除不任教职的校长,所余的师资只有40%。捉襟见肘之处,思之自明,迨无异议。

何况,今之学校项目极多。校无大小,一律俱全。课内的本科学术不提,课外活动,林林总总,一言难尽。此外,还有不少校外比赛。偶有活动,尚需图文兼备,钜细靡遗的报告。据此均分,一旦碰上奇葩校长,老师教务之外所承受的繁重压力,可想而知。思虑这些,想要维持微校生息,除了华社闻之色变的合并,或许亦可思虑替代模式处理。如果位置靠近,暂时寄养周遭学校,结合1+1的资源,相互支援。若能这样,那么,两校学生,可以一起上课;两校师资,亦能共同调派;节省开支,成就多赢。

杨善勇

时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