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红成为议论的热门话题,读者们趋之若鹜,而媒体则跟著追风捕影,情节犹如《意难忘》连续剧一样。另一边厢,用心传达资讯的知识型自媒体却惨淡经营,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议题却激不起浪花。

这就是目前的情况。动辄收入五位数的所谓网红,内容大多缺乏营养,更遑论人文素养,但却能以不同的噱头、恶作剧(prank)、身材外貌、调侃揶揄、三观不正的歪论等来吸引流量。

反之,一些充满资讯性的自媒体,大多苦心经营但流量往往远不及所谓的网红,更遑论得到“干爹”的赞助。久而久之,纵有满腔热血,一些自媒体在有限资源下,只得放弃,不然就得做出适当的妥协,才得以继续生存下去。

正统的媒体不也是面对同样的窘境吗?在资讯发达的年代,要如何吸引公众的眼球(eye-catching)呢?哗众取宠的标题、耸动听闻的内容,才能吸引公众点击浏览,增加流量。

至于一些耗尽时间与精力去分析的题材,文字虽有内涵但冗长,公众可能也因此觉得浪费时间。看大马人的识字率高达93.12%,但人民平均每年才两本书的阅读率,就知道坚持不懈带出优质文章的文字工作者有点像愚公移山。

这种对比虽很残酷,却如此的真实。说到底,都是流量在作怪。但流量又是谁决定呢?

追本溯源,这是一个现实的市场供需问题。是的,我们可以说:“既然有新闻,做么不看呢?”,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浏览产生了流量,而流量则可化为有利可图的广告收益。

因此,我们是整个恶性循环的源头。没有需求,自然没有供应。无论是所谓的网红视频或新闻也好,就是因为很多人被标题和内容吸引而点击浏览,制造可观流量,所以才会一再出现这种视频或内容,甚至让其他也想增加知名度的素人蹭流量或效仿。

作为公民社会里的一份子,我们都能决定媒体和自媒体的内容与素养。这和民主社会一样,我们都是决定代议士素质的老板。怎样的人民就会选出怎样的代议士,同样的,怎样的人民就会喂养出怎样的媒体或自媒体。

正如 “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这句话一样,法国作家萨瓦兰(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早在1825年就提到“告诉我你吃什么,我会告诉你,你到底是什么。”既然我们知道添加色素、防腐剂、香精等添加剂的零食无益,甚至还会危害健康(荼毒思想,甚至影响下一代的素养),为什么还要多吃呢?

梁洁莹

左手拿笔,右手拿麦的自由工作者。对新闻伦理、性别和劳资议题尤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