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知识经济和资讯一体化的世界极需拥有高阶思维、创新、兼容、团队协作、能自我管理和持续发展等高阶能力的人力资源,为此,教育改革迫在必行来面对新挑战和要求。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提出“乐教爱学·成就孩子”的教改目标不外期望独中能成为学生热爱学习,教师乐意教导的校园。这强调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高阶思维教学及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与国中教改不谋而合。
例如,教育部于2017年推介《中学标准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引导的教学,强调学生应自主学习和通过思考解决课业或生活里的问题。
独中教改提出课程内容应打破学科局限、课程实施强调横向交流与平衡、教材反映实际需要、重视非学术性课程或非考试科目课程的发展,以及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等。这些建议也是国中教改里《中学标准课程》的主轴。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国中推介“21世纪课室”教学,取消整齐的座位排列,采用可移动性的课桌让学生分组来坐,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讨论来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此外,国中推展的“创意思维图”教学用意是让学生通过“创意图”更有条理地探索新知识,以逻辑的思维完成各项作业的挑战,而去年开始推展的“谷歌教室”则强调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重要。此等教改的手段能否达到预定的效果?而独中教改成效又该如何达至?
《中学标准课程》建议教师应充分合作,主动设计和创造反映学生实际生活的教材,这项措施无法得到教师积极反应。当然建议中知识应跨越学科局限,强调横向交流的课程内容等,如果已经编入教科书里,教师还是会积极的教导。显然,公务员工作制度和文化是促成部分国中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积极,也意味著原有的教育工作文化无法革新。
独中教师少了国中教师较优渥的待遇,却有著传承民族文化和培育下一代的使命,这是否会促使独中教师更积极配合教改及乐教呢?
国中固然被公共考试主导著,教师视完成课程和准备公共考试为首要任务,教改建议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似乎成为选择性的活动,而“21世纪课室”也沦为空有的摆设。然而,独中采用比国中更深广的课程内容、部分学生需面对独中统一考试和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双重压力,实在不易摆脱应试教育枷锁,难以全面进行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活动,达至“乐教爱学”。
至于独中教改里要求学校重视非学术性课程或非考试科目课程的发展,让学习超越学科课程和考试的局限,这项建议的成效非得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一般华裔家长对鼓吹中的全能教育和素质教育总觉得有点欠踏实,他们还是期望孩子能在学习生涯中考好成绩为将来升学铺路。显然,教改的成效与社会价值观有著密切关系,积极向华社做宣导工作,对独中教改的成败有其重要性。
教改需从评鉴部分著手。国中加入校本评估、实行多元评鉴的中三评估、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增加了高思维和与生活实践有关问题的比例、大马高等学校文凭也归纳了课业的评分和给予多次性的评估尝试等,都是国中评鉴改革可取之处。
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同样的,《独中教改大蓝图》建议调整考科结构与评鉴模式、采用多元评鉴形式不外希望有关评估更全面和多元,然而,这与形成性评量还是有很大距离。当高中统一考试还是成为申请进入大专的主要依据,学生就很难不被应试文化影响著,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持续性的评估和修订有关评鉴模式。
国中面对新课程的内容传达的问题,多层次的培训往往会使到讯息无法真正下达。很多时候教育部一个五天的培训课程到了学校只需几局钟就完成了,这可能造成老师无法把教改的真谛和内容传给学生。庆幸的是,独中采用直接培训的方法解决了教改讯息传达的问题。
此外,为了提升教师素质,独中教改倡导教师自主学习和开展教学研究,这相似于教育部要求国中教师必须参与某数目的课程培训,阅读书本或做教学研究等。然而,如果参与课程培训只为了达标就意义不大。
近年来,国中教师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除了安排上的问题,缺乏政府拨款,学校得自费聘请代课老师,这种情况似乎成为部分国中的新常态。少了站在最前线的教师去冲锋,又如何能谈教改的成效,但愿独中没有面对教师严重不足问题。
此外,教改需要经费,许多国中的设备无法跟上教改的需求。陈旧的电脑设备和不足的科学仪器使到教育部鼓吹提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目标变成纸上谈兵了。一些国中异族老师言谈中常透露出羡慕华文中学硬体设备上的优势。然而,郊区的小型独中也面对缺乏经费提升软硬体的困境,使教改难以贯彻。
为了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国中所有科目教学和课外活动都必须灌输道德价值,并从去年开始实行每个月第四周必须在语文和史地科教导与道德价值有关的教材,这些新措施的效果还有待考验。比起国中,独中更有条件贯彻学生德育与身心发展的教改,《独中教改大蓝图》建议通过班级经营落实生活教育及善用校园环境来育人,这些向来是许多独中的强项,有助于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总的来说,独中“乐教爱学”的教改目标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有赖于教师的努力和付出,掌握好教改的真谛,推行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引导学生自行学习,发掘他们的潜能,提升他们的态度、创意、软实力、通识和应变能力等素养,才可达全人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如何克服根深的应试教育文化为教改的主要障碍,独中教改是否会因社会价值的差异、宣导的不足和执行上的弱点而变调,成为老生重谈的课题?
本文为2020年华教节特辑系列文章,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