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纳吉的“转型号列车”夹在巫统党选的烟雾中,好像变得寸步难行。就连一个去年宣告废除的《1948年煽动法令》,也受到各路保守派阻拦,从前首相敦马哈迪、内政部长阿末扎希到前总警长拉欣诺都反对。

以马哈迪为首的保守派所持的理由是:一旦废除恶法,警方将失去“未审先扣”的权力。从此,“政治人物、非政府组织或特定人士将畅所欲言,引起宗教与种族的敏感问题,如马来统治者地位、马来人特权、伊斯兰教的官方宗教以及马来文的地位等”。

真实的情况,却不一定像保守派宣称的那般。要理解这种“异象”,还必需回溯“505大选”,以及观察暗中角力的巫统党选,才能理清脉络。

505大选后,巫统虽保住江山,但国阵总得票却只有47%,远比民联的51%低。就得票率而言,其民意基础己受挑战。如果国阵无法在未来三年内力挽狂澜,2016年以后,它可能沦为反对党。尤其网络普及率越高、青年妇女选民越多、城市首投族增幅越猛,国阵“沦陷”的压力就越大。   

以纳吉为首的国阵/巫统核心,对这种趋势变化远比一般人更敏感,也想通过一系列“形象转型工程”来扭转乾坤,把马来选票以及青年选票摆回国阵。从2009年宣布9月16日列为“马来西亚日”,重新定义大马的真正国庆后,也亮出“1Malaysia”的招牌,更宣布了废除了一系列恶法,如内安法、煽动法。同时,也取消报章每年需向内政部更新出版准证的措施。这一系列“形象转型工程”虽为纳吉政府赢来一定的掌声,但巫统及土权组织的一些言行,却抵销了这些努力。

另一方面,以马哈迪为“精神领袖”的巫统右翼,却在大选期间频频在电视上放话,警告马来人若不支持国阵将被边缘化,也成功吸引了不少乡区马来票。近日,马哈迪更祭起“反对取消煽动法”的大旗,并痛陈取消“未审先扣”的权力,将使许多人敢“污辱伊斯兰”及挑战“既有的制度”。马哈迪的谈话,其实也在为巫统党选“造势”:只有积极捍卫马来人权力者,才得以登上大位。

表面上,纳吉的“1Malaysia”和保守派的“马来人优先”似乎是充满矛盾,究其实,这只是政治游戏的一体两面。终极目标,不外是如何合纵连横、掌握权力、分配资源、巩固统治。

明乎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套“前殖民主义者”英国在马来亚紧急状态时期(1948-1960)对付马来亚共产党的恶法(《1948年煽动法令》),竟会在马共投诚多年后,依然阴魂不散;甚至欲以《国民和谐法令》(National Harmony Act)取代后,仍然强调:新法令将对付那些侮辱皇室、蓄意挑起族群矛盾及质问土著特权的人士。

与此同时,政府宣告无意设立“独立警察投诉与行为不检委员会”(IPCMC),或许保证了警方“士气”;若《国民和谐法令》又保留了警察“未审先扣”的权力,警方的“士气”或许更高了,但和民间进步人士的期许,又更远了。在政治上,此举将巫统右翼、警方及其他建制保守派的力量来个三合一,对巩固现有的政权来说,可能是最好的结合,但对纳吉的“转型计划”却不是好事。

毕竟“未审先扣”对任何相信法治精神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它完全违反了自由正义原则,也不符合“转型”的动作。

开放社会的敌人有很多,恶法仅仅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