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里茂补选过了,巫统未来三年的格局也定了。马华只等圣诞节到来,由新任总会长捧著圣诞树入阁。

因此,第14届大选到来之前,除了全马第一大党巫统的党选有点看头,就是“全国第二大党”(以国会议席而言)民主行动党最近的一些变化。这个1965年成立的左翼政党,终于在五年前修成正果,该党秘书长林冠英还当上了槟州首席部长。今年505大选,行动党更取得有史以来最佳成绩,成了“民联第一大党”(以国会议席而言)。

然而,强调“社会民主主义”的行动党,也像欧州的兄弟党开始向右转;以争取更多的资源。行动党治理的槟城虽得民心,但如何平衡发展与环保,也是一大考验。更关键的是:行动党如何避免自我膨胀,盛极而衰。该党一些领袖的作风,很难想像他们会奉行“民主”和“社会主义”;至于权力争夺,其粗暴就更加超越马华了。

马华公会廖中莱和蔡细历的斗争虽然谈不上有甚么政治理念,对大马政治发展也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双方势力相当,领袖争吵虽然“不太好看”,但却保证资讯畅通,支持者可举办不同的集会集结同志,渲泄激情。从马登控股到马华特大,除了娱乐十足,满足咖啡店市井小民的八卦生活,也使到总会长的“神圣性”破灭,不会形成个人神化与领袖崇拜,马屁精和“一言堂”更被拆了老底。单就此点,马华党选和党争显得生气蓬勃,更像一个民主政党。

反而行动党处理吉打、马六甲和柔佛州和中央的争执,却是官僚作风。行动党不以中央委员会名义调查中央与地方领袖的冲突,反而成立了架床叠屋的所谓“调解委员会”,由潘俭伟和陆兆福两位青年领袖去调解比他们资深的“地方诸侯”。表面上,似乎是委青年以大任,但潘陆两位接了火棒,却是力有不逮。

按照组织权力结构,行动党的“调解委员会”并非常设组织,不过是按需要所设立的临时工作队,事后就自动解散。如果它有所谓的调查报告,尚需上报中央委员会审核,视中委会或秘书长是否接纳。因此,不论就级别和功能,“调解委员会”都非常有限。此种设计只是为了让中央“好看”,却不一定能展现出调解的诚意,反而容易被人解读为高层的“傲慢与偏见”。再者,“调解委员会”的级别权限能否“调解”秘书长和州主席的矛盾?它能否不偏不倚?这就像一个政党的纪律委会若被人投诉处事不公,有关政党可以不当它一回事,但如果要处理投诉,就不可能找一个下级组织调查上级。

解铃还需系铃人,当一把手的如果缺乏担当,那么,该党的前途,大概很能再突破现有的格局,只能在“华基政党”的宿命中继续飘泊。

过去多届大选,行动党的国州候选人都由中央说了算,没有顾及地方的感受,也没有透明的标准,其神秘程度堪比藏传佛教寻找转世灵童。过去是林吉祥、曾敏兴、卡巴星,拍板,后来是“林氏父子加1”(卡巴星),505变成“林氏父子加2”(卡巴星、陈国伟),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钦点制度”,好处是“保持高度机密,不让国阵渗透”,坏处是用人唯亲,造成永无休止的党争。

一个现代化的“民主”行动党,还有越来越多受过政治哲学、法学训练、现代管理及民主思想教育的党员,还能接受这种苏共式制度吗?党内受到秘书长林冠英器重的有识之士,丘光耀、刘镇东、潘俭伟、王建民等,应该不会让火箭升空的高度,就只限于办公室的天花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