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10国首脑与8个伙伴对话国的领导人,11月底在吉隆坡举行峰会;东道主马来西亚踌躇滿志。焦点人物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总理李克强,言行迥异而不碰撞,显示了区域对话的诚意。

峰会的共同题目,绕在打恐、防恐,经济合作以至区域和平。马来西亚人则特别关注,马、美与马、中外交,以及领导人的动作讯息;个中不乏可书之处。

奥巴马仍然是美国主义本色,一副领导者的姿态。他在吉隆坡约见东盟国家青年,谈民主、政府透明度,也与非政府组织交流公民社会运动、政治斗争等等。

美国在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时,同样不忘强调,保护与推动亚洲盟友的利益。并且在开放市场之下,跨境促进经贸协作,甚至督促扑灭贪腐,确保区域和平稳定。

另一边厢,李克强专注于对马的经贸项目,则是中国外交一贯政策。无论是推进中资来马,或者提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的500亿人民币固打,又或者购买大马国债、串联一带一路,皆是重头项目。

谈商说利,当然引人注意。但是,李克强跑了一趟历史古城马六甲,更有深一层意义。马、中关系源远流长,从这里说起;有情有义,从这里再添砖加瓦。

我在《中国–马来西亚经济高层论坛》会场,听李克强说了感性话。他谈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五到马六甲,以至衍生峇峇与娘惹新生代,两国和平、友谊的种子,早在马来西亚土地上生根、开花及结果。

“历史让中国与马来西亚,有一个割不断的情谊,有深厚的国民基础。”

马、中两国隔海遥望,从早年历史到今天都是友好邻邦,更有中华民族的血脉相连。李克强一句“远亲不如近邻”,说是赞赏马、中关系,却也似乎意有所指,美国再好也是在那遥远一方……

美国与中国在不同时代,都有对峙与关系紧张时刻,眼前亦然。马来西亚左右逢源,游走于两大强国之间,难得的是还能受到一定重视。我们凭的是什么条件,就是中庸、务实外交,再加上长期互信的底蕴。

从人民角度,马来西亚渴望进步的公民社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美国民主在这方面证明了它的成功,诚有可取之处、应学之道。至于如何取之、如何学,均非一蹴而就。

马来西亚人的美国迷思,即使再强烈也难比千丝万缕的中国情意结。尤其华人社会,血浓于水。中国的问候与勉励,常有热血奔腾之势;就是这股深厚力道,推动了马、中之间各种建设与关系。

如今世局风起云涌,国际间的投资与经贸合作,有著更深远影响与长远愿景,恰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大时代。马来西亚人捕捉契机,乘势而上,则需要足够本事与智慧。

东、西方国家可提供的利益,各有强点与优势。而我始终觉得,精神力道才是更坚韧的。打个比喻说,当美国主义遇上中国情义时,更为恒远扶持的,终究是有血有肉的情谊、道义。

潘友来

《东方日报》前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