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的“第一哩路”和“最后一哩路”,泛指起点至车站,与车站至终点的路程,一般是自行驾驶、亲友载送、步行、搭乘巴士或计程车,或是民众对使用公交系统兴致缺缺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此行程的便利性,也是提高公交使用率的关键。
近年在世界各国掀起风潮的共享脚车,数月前正式骑进巴生谷地区,也积极与公交系统管理者协商讨论,希望以共享脚车,补上公交系统的“最后一哩路”拼图,据知目前谈判结果相当正面,未来或在各主要公交车站“开花结果”。
提起不愿使用公交系统的最大原因,“从住家或公司到车站很远又麻烦”几乎是最常见的理由,目前我国有轨公共交通(轻快铁、捷运、电动火车或单轨火车)车站,大多建在商业区主要道路旁,除了车站圆周范围800公尺内的住宅区,车站对其他人而言的确偏远。
目前补足最后一哩路的交通选择,除了自行驾驶或亲友载送,只有同样会塞在车龙里的巴士或计程车,也让更多人不愿搭乘公交系统,来自新加坡的共享脚车Obike也看准时机,进军巴生谷地区,主要瞄准公交站和主要商业区,惟骑脚车搭公交的风气,又是否可行呢?
Obike市场经理陈伊琳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分析,骑脚车相较步行更快且凉快,也不必像巴士或计程车塞在车龙里,而且骑到目的地后,找寻合适位置停放即可,不必烦恼如何带上公司或住家,是共享脚车的最大优势。
“有多少人,愿意在炎热的市中心走上10分钟?但如果换成脚车,路程可能缩短至3或5分钟,还有凉风吹来,说法就不同了。”
借鉴新加坡模式
“我们已和马来亚铁道公司合作,在梳邦再也电动火车站,提供15辆Obike,仍在和掌管轻快铁、单轨火车和捷运服务的大马基建公司讨论,希望敲定至少在5个繁忙车站落实,目前谈判进度相当满意。”
她强调,Obike最大优势是无桩脚车,意指“任何地点都可拿车或停车”,因此除了和地方政府,或发展商讨论住宅区停放脚车方式,也必须教育用户停放在正确的位置。
“我们鼓励用户停在摩哆位,不能挡在店铺或行人道,为了更方便收取脚车,每个脚车都有安装定位系统,如果发现停放位置不妥当,都会立刻派人去收,一般上每个地区收一次,高使用率地区则较多次。”
询及会否借鉴新加坡的成功模式,提高巴生谷地区使用率时,陈伊琳认为新加坡模式已非常成熟,3个月内共有50万名用户,基本不需收取脚车,脚车“自动”随著用户在车站、商业区与住宅区流动,已经成为其中一个交通选择,不只是辅助性质。
“我们无法改变巴生谷的天气,只能透过免费试骑或抵押金折扣,鼓励民众使用,因为一旦尝试过,自然会觉得比步行或搭车来得更好,目前已有2万名用户,共千辆脚车,市场反应还算不错。”
基建公司合作 提供搭客更多选择
据了解,由于此前曾发生共享脚车停放在轻快铁站行人道问题,因此目前大马基建公司与Obike的讨论重点,包括脚车停放位置等细节,惟两者的合作可能性不低,因为前者并不认为共享脚车,会成为衔接巴士的竞争对手,反而应合作,提供搭客另一选择。
而且大马基建公司也曾建议,在周末二日早上9时至12时,允许搭客带脚车一起乘搭轻快铁,以配合各地方政府如吉隆坡市政局主办“无车早晨”,也鼓励更多家庭利用公交系统运动或郊游,惟目前只有折叠式脚车能带上轻快铁,因此尚与陆路公共交通委员会讨论中。
尽管大马基建公司与Obike很可能“一拍即合”,惟城市土地运用及交通规划专家吴木炎认为,我国缺乏中国或新加坡的脚车使用率,加上基本建设问题,很难复制成功例子,但可以从中修正。
“撇开无法控制的天气,首先我国缺乏足够的脚车道,过马路或分岔路口时很危险,第二是我国骑脚车出门意识不高,共享脚车无法自由流动,很可能从车站呈现辐射状,四散各地需收回,因此很难提供全面且到位的服务。”
他强调,虽然某些条件比不上外国,但我国可以逐步推广,例如地方政府加快设立更多脚车道,并在使用率较高的特定地点,提供共享脚车服务,例如车站至大专院校的单一路线,既方便管理,也容易带动使用率。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