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资匮乏的从前,阅读很难,所以有了匡衡“凿壁借光”的经典故事;如今,阅读依旧很难,但如今的“难”已不再是从前没有灯光的环境,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千百种理由让我们远离了“阅读”。
那为何需要阅读呢?
“阅读”是每个人学习的养分来源,我们透过阅读找寻答案,也让自己增广见闻。然而,固有的应试教育制度及零碎无趣的语文学习经历,往往扼杀了许多人对阅读的兴趣。以至于现今社会阅读率低的现象。
“社区关怀工作室”的执行长张秀玲与丈夫张绪庄自大学时期起便积极参与社运,也因此注意到,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孕育每个人长大的地方,而社区的文化和教育条件更间接影响个人的成长。
他们也认为,当一个地方发展成学习型的社区,才有足够的力量去回应政经及教育的改革,继而培养更有创造力及人文素质的下一代。
夫妻两人在2009成立社区关怀工作室,透过自由业的模式经营,到全马各个社区举办各类活动,尝试从文化和教育层面著手,为社区注入“共同学习”元素,开启了这条建构学习型社区之路。他们自诩为一家以分担社会责任为工作导向的社会企业,在实现企业获利的同时专注于经营支援社区、组织共学及推广阅读的工作,重新分配高度集中在雪隆地区的教育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导入各地社区。
起初,工作室在全马各地展开针对不同年龄层与学习活动项目,如专题演讲、工作坊、儿童阅读营等,同时从北部大山脚、亚罗士打到南部的麻坡、峇株巴辖等,都有他们的足迹,更不辞劳苦的把许多好书载到活动场地,推荐给当地的民众。
培养阅读习惯
很多人都认为学习与阅读是从小就该养成的习惯,对此,他们在四处举办推广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成人,难以教养出爱阅读的小孩;而一个阅读率低的社会,却又要如何打造优质阅读环境给下一代呢?
随著这样疑问,工作室的活动便开始更趋向于对成人的教育推广,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及学者为民众开办讲座等,针对亲子教育、绘本共读、儿童文学、性教育、青少年成长等课题开讲,并希望透过一群人一起参与的环境以及现场授课的共学氛围,激发社区民众对学习的热诚,进而达到营造有学习力的社区。
也是工作室活动主任的张绪庄说,每一次到社区举办活动、讲座,也同时会在该处摆书摊,更会售卖与活动相呼应的书籍,提供社区民众在参与活动后为了学习而买书阅读的机会。
让他欣慰的是,很多参与过工作室活动的顾客回馈表示,因为阅读,让他们在面对事情与生活有了新的想法和见解。
随著工作室发展日渐趋向稳定,除了在各地举办活动,也在工作室设立实体书店,更随著时代的变迁而架设了网络书店,把国内外的好书推广出去。
大部分现代人的生活,除了被工作及日常琐碎事务给瓜分,也被3C产品给占据了。这情况不只是发生在大人身上,在不少场合上,也不时可见大人以3C产品给身边的小孩,以达到让小孩安静且安分的待在大人身边。
张秀玲坦言,环境与空间是培养阅读重要的一环。她说,所谓阅读的环境也并非要一个完全清空的“书房”,只是,当一个空间同时存在书与手机时,别说自制能力较弱的小孩,就连大人也都可能选择“手机”而非阅读。
“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要把它变成跟吃饭、睡觉、洗澡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例行活动后,这习惯自然就会养成了。”
她称,培养儿童阅读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抱持著“坚持”及“耐心”,同时也应该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态度。父母在开始亲子共读时,小孩并不知道“何为阅读”,他们自然会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共读的过程,而且他们也可能需要在一心多用的过程中却吸收与学习。
此外,孩子因专注力较低,自然更容易受到外界对感官的影响。张绪庄认为,父母切勿因为孩子一、两次的不专心就放弃与给小孩讲故事,并鼓励父母应该坚持念故事,慢慢地培养孩子对于故事、读物的专注力。
家长影响小孩
当家长在说故事时,虽然未必能在开始就完全吸引小朋友的目光,但他们的眼睛、肢体语言等反应,也不失为一种对小孩变化的观察,继而调整并慢慢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父母与小孩共读是开启儿童阅读的钥匙,不过张绪庄一再提醒父母,在这过程中,不要为了小孩而阅读。
“大人本身也需要阅读,我们首先要成为读者。只有当我们成为了读者,才能影响下一个读者。”
亲子共读是甜蜜回忆
张亲子共读是甜蜜回忆秀玲强调,成人也可以读绘本及童书,因为看一则故事,读者也同时在感受了一次书中主角的人生经历,也因此,父母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大人也会从中获益。张秀玲也分享道,她很常阅读儿童文学,也会在阅读这些书籍时,重新体验一次成长,重新检视的自己的童年,甚至也会再一次看见了儿童与青少年的无奈。
她还说,有不少家长,开始时都是为了孩子选购儿童读物,当家长自己也是读者之后,却深深的为儿童读物而著迷,后来到书店来,反而是在选读自己喜欢的绘本与童书。
亲子共读并不只为了让小孩认字,父母也不只是为了念故事,而是创造了亲子之间的共同回忆。
当孩子进入小学时,识字能力逐渐增加,亲子共读的读物自然将从绘本转换为文字较多的少年读物或儿童小说。此时,方式也可以从念故事调整成父母和小孩个别阅读,读完后再一起讨论。由于小孩逐渐拥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能力,亲子之间的互动于是可以提升至情感与价值观的交流。
从交流了解孩子
“这样的互动很珍贵。阅读后的交流,不仅可让父母了解到小孩的成长、幽默感、情绪变化,小孩同时能从中了解爸爸妈妈的想法。”张绪庄补充道,“因为孩子太小无法独立阅读,可能对读物没有太多想法;孩子再长大一些,可能进入叛逆期后,也会拒绝分享想法。”
大致上,有坚持进行亲子共读的家长都给予相当正面的回应,纷纷表示在这样的过程中常会有意外的惊喜、收获以及甜蜜的回忆。尤其是当小孩在阅读时提出故事细节及父母意想不到的观察时,都难免让大人惊讶说:“原来小孩那么厉害!”
夫妇带著工作 陪同孩子成长
从自己带著3个小孩成长与工作,到顾客与朋友的分享和回馈,一点一滴的小事迹,都让张氏夫妇感受到彼此陪伴、一起成长的温暖。
张绪庄和秀玲一直感到庆幸,在忙于经营工作室、推广亲子共读的过程中,他们没有错过自己小孩的成长。拥有一名8岁女儿及一对4岁双胞胎女儿的秀玲露出踏实的微笑说,“就连到全马各地办活动时,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但女儿们总是在一起。”
从2009年经营到现在的“社区关怀工作室”,夫妻俩一直都在调整工作与家庭的步伐,也不停的探索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不过他们笑言,一直都只有他们两个人的自我检视。
于是,今年在机缘巧合之下,决定参加本地众筹平台mystartr所举办的圆梦工厂创业大赛,希望借此机会,参与主办单位提供的商业培训课程及专业导师指导,从中寻找让工作室转型的机会。
“希望这次参赛除了可以寻求新的工作是发展可能性,也想要透过众筹平台,公开接受大众的检视,也想知道大众是否认同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读书会计划接触不同书籍
在社区关怀工作室常年计划中,有一项名为“班级读书会漂书计划”,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的书籍,也盼望透过不断重复借阅书籍的过程,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在这项计划当中,有意参与的学校老师、社区的爱心家长甚至是补习中心的老师,可以利用课内及课外时间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共读,营造校园内的阅读文化。
“我们鼓励师长带领孩子们进行读书会,也有老师希望让学生多阅读,但鉴于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不少,若要让每人都同时读一本书,书本的费用就成了一个负担,加上一年之内参与计划的班级也不可能只读一本书,涉及费用相当庞大。因此,我们开始了这样的计划,由工作室负责准备书籍,让有意愿的老师申请,而我们将全权负责协调借阅、首发邮寄和追踪书籍去向的工作。”
张秀玲补充道,“目前这计划内已含括14书种,合计600本书,超过千名学生受惠,这些选书都参考了海内外专家的建议,也是经典的儿童读物,希望借此激发学童的兴趣,培养阅读力。”至于这次的众筹计划目的就是用来增加“班级读书会漂书计划”的书籍,让更多师生受惠,享受共读与读书会的乐趣。
公开接受公众检验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众筹并不是为了筹募活动基金,也不是慈善募款,张秀玲举例道:“形式上更偏向于你跟工作室买了一本书,我们帮你把书漂向有需要的人,以及处理后续的管理。”众筹的数额越高,不仅能帮助工作室的收入,也是给予他们的肯定。
一如他们参与众筹时所言,夫妻俩人带著3个女儿北上南下,长期下来难免会累,因此想寻求支援以改善工作绩效,让理想走得更远,因此藉以透过提呈“社会企业”创业计划,借此整理多年来的想法和实践经验,更借机公开接受公众的检验,看看是否能够得到认同。
对于众筹目前的进展,张氏夫妇坦言非常意外。这项计划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就达到了主办单位指定的8000令吉目标,顺利晋级。无论如何,对于众筹的款项越多,表示该工作室也将备更多的书籍作“班级读书会漂书计划”用途,并将让更多的学生受惠。
“教育不是为了终点,而是在起点”张绪庄坦言,不管这次比赛是否晋级,他们未来的计划依然是带著“坚持”,继续推广阅读及社区活动,让理想走得更远。或许,当“以出发点为衡量”时,人们在梦想的道路上才不会因为患得患失的心态而中途放弃。
“社区关怀工作室面子”书粉丝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lovecommunitycentre/
“社区关怀工作室”网站:www.lovecommunity.my
众筹计划网址:https://www.mystartr.com/projects/lovecommunity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