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说林连玉为年轻一辈留下的文化遗产,那肯定不是万贯的家财,而是精神瑰宝。
“族魂”林连玉年纪轻轻离乡背井来到南洋,60年间只回中国三次,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华文教育,为争取大马公民权、捍卫各源流母语教育鞠躬尽瘁;林连玉除了是华教的灵魂人物,也是华社的精神领袖。
适逢建国60周年,林连玉精神奖迈入30周年,林连玉基金特此邀请了5名林连玉纪念馆的志工,探讨马来西亚的“90后”是否实践了林连玉多姿多彩、共存共荣的精神。
他们分别是甫加入志工行列的邓兆顼、马大华文学会现任主席黄彦铬、在纪念馆担任两年导览志工的陈黎晋及独中教师游智斌,而座谈会的主持人为国立中央大学华文研究所哲学博士候选人关启匡;他们5个人都是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认识”或“接触”林连玉。
精神财富最宝贵
目前正在念研究所的陈黎晋,是在林连玉纪念馆当了一段时间的工读生后,顺理成章地加入导览志工的行列,同时也是林连玉纪念馆的第一批志工。
他形容,林连玉留给后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精神财富。
陈黎晋也表好,林连玉当初来到南洋时,正值二战爆发的时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逃,但林连玉却果断地加入了雪州医药团队,在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哪怕危及生命,仍在所不惜。
“当时,林连玉还曾经在宿舍被流弹所伤及,但他一点都不感到害怕。”
陈黎晋也进一步指出,林连玉在争取到公民权的时候,也没有去当官,而是选择继续当一名穷书生、穷教师。
教育排在第一位
“林连玉把教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英国钦差大臣去尊孔学校找他的时候,他并没有立刻去接见大臣,反而告诉学生,教书、传授知识才是最紧要的事情。”
林连玉先生曾提出,建国初期必须先进行“心里的建设”。所谓“心里的建设”,即是培养以马来亚为第一家乡,为祖国的观念。
陈黎晋指出,很多人都会避而不谈一些教育、种族福利制度,而中资入驻我国对于马来人而言更是一种威胁;因此,心里的建设就是要不断地跟其他族群对话。
“中国的崛起是一把双刃剑,报考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让很多人多了一个学华语的机会,与此同时,也有人会担心中资入驻或许会造成他人的负担。”
陈黎晋也表示,林连玉的想法和做法甚具前瞻性的,亦即,当我们提出心里的建设及国民团结的时候,还是要看看、想想别人的担忧是什么,然后利用林连玉的一些论述去弥补他们。
作为坤成独中老师的游智斌则指出,他通过独中生的日常相处之后发现,华裔学生对其他种族群体并不太了解。
他认为,这或许是因为环境所造成,因此教育界的代表和领袖们应该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们能够更多地认识友族同胞,互相交流、了解,这样才能达到真正共存共荣的理念。
执教鞭为社会培育人才
所谓教育乃立国之本,林连玉视教师为终生事业,他体会到要为社会培育人才、接班人,关键点就在于中小学的教育阶段。
当年的林连玉,原本在吉隆坡尊孔中学当老师,也因为躲避日军的追杀而暂时放下教鞭,退隐到雪州沿海小镇养猪。
后来,为了复办尊孔中学,林连玉把所有变卖猪只的积蓄都拿了出来,全部投入复办工作中。
值得一提的是,原是一名新闻从业员的游智斌,因为受了林连玉精神的启发和影响,断然选择转换跑道到坤成独中执教。
“我原是一名记者,林老师对教育服务的精神影响我到独中当老师,他的为人处世,不为名利,敢于斗争,都深深影响了我。”
不管是长辈或晚辈,不管是国中生或独中生,或多或少都听过林连玉的故事。然而,对于林连玉的印象却是模糊的。
邓兆顼说,他就读的国民型中学华文节数虽然不少,但历史课本中却完全没提及林连玉。“直到中学毕业后,上大学前,自己上网搜索林连玉历史,才对他有了基本认识。加入志工行列后,对于林连玉了解的程度从片面转为比较深刻。”
捍卫母语教育 不畏强权不低头
林连玉在马来亚独立前后,参与过两次的公民运动,第一次是为了本地华裔争取公民权,第二次是为了捍卫母语教育,以保有独中、国民型华文中学等教育体系。
黄彦铬说,林连玉所带来的最大启发,便是其坚毅不拔、不为恶势力低下头、弯下腰的精神。
他举例,林连玉认为,兴办华文教育不应该是一件低声下气去乞求的事情,而是以平等的姿态来谈判。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育本来就是平等的,而不是一个奢侈的渴望。就像林连玉所言,当你在作对的事情时,不可为五斗米折腰,也不要放弃自己的原则。”
“很多时候,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却会认为很多事情都没关系。然而,我们从未去探讨过,这是否是正确的心态。”
他表示,最令他敬佩的一点就是,林连玉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功利和利益来捍卫华教和母语。“从林连玉的衣著就能看得出来,他朴素、随和,不是那种很喜欢打领带,有架子的人。”
不过,遗憾的是,现代年轻人往往把公民权等的一切都当作是理所当然。
由于第14届大选跫音将近,他不满地表示,我国仍有370万名尚未登记为合格选民的公民,这等同于无视公民权。
公民权非理所当然
“有些人甚至觉得,不去登记选民没有什么问题。也许有的人是因为政策关系,或嫌麻烦,所以懒得去登记。但切记,公民权不是理所当然,作为公民,最基本的职责就是登记选民。”
“难道,你连为自己国家的未来做决定,都嫌麻烦吗?这很值得深思。”
他也提到,近年来,报考华文科的人数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他认为,知识不分语言,语言没有贵贱。
“念英文并非比念中文更高一等,如日本韩国主要的语言是母语,但也能成为先进的国家。”
他表示,很多家长都认为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能够接触更多的人,英文发展的空间也很多。
“但如果我们都这么想的话,很遗憾的是,母语可能会慢慢消失。”
游智斌分析,这是源自于现代人对于国家的认同感疏离,或对政治冷感,以及对华教史的一知半解。
“他们不理解为何要捍卫华教,或觉得公民权不见得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这一切都应该回归到教育层面,10多年前我们根本没有机会传播相关的知识,但这应该是未来的方向。”
他也点出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报考华文科的人数虽然减了,但地方或城市地区的独中却出现爆满的情况。
他认为,这显示家长对于独中的认同,但碍于现实,如奖学金申请条例需获全甲等的成绩,因此才会导致华文科报考人数买少见少。
褫夺公民权不认输 清楚定位为华教
假设你是林连玉,在政局诡变、建国前夕的土地上,面对被褫夺公民权及吊销教师注册,你会如何自处与行动呢?
对此,受访者均坦言,他们未必能像林连玉一样勇敢、坦然,兴许坚持不了,只能回到中国去。
关启匡指出,林连玉当时的抉择显示,他是名历史感很强的人,给自己一个清楚的定位。
“从被褫夺公民权,一直到晚年他写信到中国,都能从中看出,他有很强烈的自我历史定位想法。作为华教工作者,他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巨人。”
陈黎晋称,若我们不了解历史,自然就无法了解林连玉的奉献精神。“很多同学对历史不感兴趣,对博物馆、对历史有种天生排斥感;可如果不了解历史,会变得越来越‘认命’。”
“就像很多网民,看见政策偏差,只会说,‘哎呀,是这样的啦’、‘算了吧’。”
但,他说,若回顾历史,就会知道,所有的这些政策都是在历史某个点定下来的。“看看我们的先辈们怎么对抗,我们就会有这种抗命的精神,而不是认命。”
他举例,在认识林连玉前,他不知道,林连玉曾提出把华语列为官方语言。“我知道时很震撼,因为我打从出生就以为,大马是个以伊斯兰为主的国家,以国语为媒介语。但看回历史,当时很多事都不确定,却能发展出无限的可能。”
游智斌认为,我国的中小学没公民教育,或缺乏成熟的公民教育制度,或是造成同学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把年轻人带进林连玉纪念馆
由林连玉基金推动的林连玉纪念馆,自2013年12月15日正式启用以来,访客人数逐年增加。
对于林连玉纪念馆志工的未来愿景,邓兆顼认为,林连玉基金可以抓住年轻人好奇、好玩、好动的性格,设计出一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参与,从而加深对于林连玉的认识。
黄彦铬建议林连玉基金应该全面推广到北马、南马去,他本身作为北马人,直到踏入大学才有机会认识林连玉。
“同时不要把历史包袱看得那么悲观,向年轻一代讲解的时候也不要那么负面,不要把历史人物和故事刻划的太悲壮,让人觉得他们很可怜,所以我们一定要捍卫到底之类的。”
“反之,以积极乐观的方式把讯息传达给年轻一辈,才会让年轻人更懂得如何去珍惜我们祖辈所做的一切。”
他说,林连玉基金可以通过不同的宣传手法对待不同年龄的群体。
“成年人也许可以用纪录片,或推出林连玉系列的电影,毕竟年轻人对娱乐的东西比较感兴趣,《OlaBola》就是一个成功渲染国民团结意识的例子。”
陈黎晋称,顺著年轻人喜欢吃喝玩乐的想法,林连玉基金可以通过面子书进行宣传,如现今非常流行的“吉隆坡必吃十大美食”、“雪隆必试自助餐”等,制作出类似“隆市十大名人景点”等,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纪念馆。
“其实,林连玉基金的地点很棒,就在单轨火车附近,既然网上有了‘十大捷运必游地点’,我们也可以制作一个‘十大单轨火车必游重镇’,推广林连玉基金、隆雪华堂、国家语文局等。”
此外,他提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因此我国应多推出一些以中文作为媒介语的作品。“这么多人宁愿不考中文,都要去学韩语、看韩剧,这就是软实力的例子。”
游智斌则希望可以推动更多教师组团前来参访纪念馆的活动,而不只是在带队的时候前来。
“老师要先懂得林连玉精神,才能影响更多的学生更好地投入。林连玉纪念馆与独中老师接轨,系统化培训,先把老师影响,再由老师影响学生,扩大宣导工作。”
他也建议林连玉基金能够“走出去”,以移动式展板的方式,把一切资讯带到学校去做展览。
“跨时代对话:马来西亚‘90后’的林连玉精神”
主持人: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研究所哲学博士候选人兼林连玉纪念馆外派访谈员关启匡
主讲人:纪念馆导览志工邓兆顼、纪念馆导览志工陈黎晋、吉隆坡坤成中学教师兼纪念馆导览志工游智斌、马大华文学会主席黄彦铬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