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华人新村历史采集--发现巴占》的成员及中学生,透过逐一拜访老一辈的新村人进行口述历史采集,以逐步重建巴占新村的人文遗产及历史。

拥有近70年历史的华人新村,许多人文遗产因缺乏文献的记录,已随著时间的洪流逐渐消失在华社的回忆中;尽管如此,不少民间组织或学术机构近年开始意识到保存新村历史的重要性,进而展开一系列的口述历史采集工作,以期能将老新村人的集体记忆转换为文字,继续传承予下一代。

谈及我国华社的历史发展,除却华团及华教外,华人新村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环,特别是在我国的逾650万名华裔人口当中,就有将近约22%的华人为新村人,即平均在每5个华人之中,就有一名新村的孩子。

但是,在我国的450个大大小小的华人新村,许多珍贵的人文遗产或是历史故事,却基于缺乏文献的记录以及官方的关注,已随著时间的推进,老一辈的新村人的离世,而渐渐地消失在我国华社的记忆中。

有鉴于此,不少民间组织或是学术机构近年开始意识到保存华人新村历史及人文遗产的重要性,进而展开一系列的历史采集工作。

其中最为原始及见效的方式,莫过于采集老新村人的口述历史,以将尚存于老新村人脑海中的集体记忆转换为文字或有形之物,有系统地重建新村人的集体记忆,传承予新生代。

《华人新村历史采集--发现巴占》发起人之一的钟明达指出,重建华人新村历史的工作非常重要,拥有近70年历史的新村蕴藏著我国华人无数的珍贵人文遗产,若不加以采集及记录,恐怕随著老一辈的新村人逐一离世,一切即将消失殆尽。

“届时,年轻一辈的新村人可能对本身居住的新村历史完全不了解,从而对本身的新村失去归属感。”

他强调,本身并非文化及历史工作者,却是一名新村的孩子,有感童年的新村回忆逐渐消失在生活中,进而与两名同好一起发起了《华人新村历史采集--发现巴占》的活动,以将本身生活了逾40年的巴占新村的历史进行有系统的采集。

招揽学生参与采集

然而,目前投身于教育领域的钟明达表示,重建历史的工作绝非想像中的容易,尤其是新村的历史原本就是因为缺乏文献的记录才会逐渐的消失,因此逐户拜访老一辈的新村人,透过口述历史的采集,再加以整理及求证。

《华人新村历史采集--发现巴占》是由钟明达创办的IQ Plus教育中心、文化绿洲及巴占台霹花园睦邻计划委员会所推动的民间历史采集活动,并透过招揽地方中学生参与生活营的方式,向新村居民进行口述历史的采集工作。

此外,钟明达认为,新村历史的采集也不仅是资料重建及保存的工作而已,只要成功建立了一个新村的历史,依然可以转换为其他的发展,包括往推动地方旅游业的方向发展。

“我们不但可以设立一间巴占文化馆,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了解巴占的人文历史外,我们也可以绘制巴占的人文景点游览地图,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届时更可能吸引外流的新村归来。”

巴占熟面 记忆中特色美食

缺乏文献的记载及传播,许多新村的特色与历史均逐渐遭到遗忘,甚至连新村人也不了解本身居住新村的故事及特色。

也是《华人新村历史采集--发现巴占》发起人之一的文化绿洲创办人郑晶蔚以巴占为例,当地拥有著许多的特产,但不少巴占人本身也不懂。

她指其中一样就是流传了近70年的巴占“熟面”,曾经几乎每个巴占人都懂,但随著巴占人的生活素质提高,此“熟面”已变得名不经传。

“巴占熟面是一种将面条煮熟及风干后,配以酱料食用的食物,携带非常方便,相信也是早期巴占人出外工作配带的‘便当’选择,惟现在已变得名不经传,年轻一带的巴占人都未曾听过,直至进行口述历史采集时,才知晓本身的新村拥有这种特色美食。”

除了“熟面”以外,透过老一辈巴占人的口述,她指参与历史采集工作的地方中学生也成功挖掘不少的巴占的独特人文遗产,其中包括巴占在建立新村前的名字--“十三宝”、拥有独特名字--“高楼馆”的公共厕所等。

建立新村孩子归属感

有别于一般由学术人士主导的历史采集工作,《华人新村历史采集--发现巴占》主要招揽居住于巴占的中学生进行新村历史收集工作,以建立新生代对新村的归属感。

《华人新村历史采集--发现巴占》发起人之一的巴占台霹花园睦邻计划委员会副秘书梁誉竞受访时表示,新生代的华裔子弟或许有不少仍居住在新村内,但是因忙于课业或鲜有机会接触本身的新村,才会对新村缺乏认识,甚至缺乏归属感。

他指《发现巴占》除了因为要解决人手的问题,而寻求中学生的参与,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希望让地方上的中学生透过亲自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家乡产生更浓厚的归宿感,而非直接阅读已收集及整理的第二手资料。

此外,他也说,活动发起人也希望曾参与《发现巴占》的中学生,能够成为推动新村历史建设工作的生力军,以更深入的挖掘新村的历史,日后将更完整的新村历史重现在世人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