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教育界频频出现多宗校园霸凌事件,最近更出现严重霸凌导致学生死亡的案件,这包括小男孩莫哈末塔奇阿敏面对舍监的严重暴力对待导致死亡,以及疑被网络霸凌而自杀的郑汶骏事件。所谓的霸凌诠释包含不断重复的伤害动作,包括肢体上、言语、性霸凌、文字上的欺凌,包含针对当事人的身份地位进行的歧视及欺压现象等。

长期研究校园攻击行为的挪威学者Dan Olweus更定义为:“当一个人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更多他人的负面行为之中,他就是遭受霸凌”。霸凌现象是个复杂及难以处理的社会案件,基本上涉及霸凌事件的包含施暴者、受害者及旁观者。但是碍于霸凌发生的条件不定,而且难以预防,处理的案件需要冗长的时间及精神,因此预防霸凌及提高社会对霸凌事件的关注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依据研究显示,校园霸凌的形成,包含几个社会因素,如家庭背景、个人、学校及多媒体因素。如在缺乏温暖及关爱的家庭长大的小孩倾向容易产生偏差的想法,尤其在时常发生家暴的家庭小孩,更是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或发泄情绪的管道。当中,城市小孩也因为双亲忙碌工作而无暇被照顾,导致孩子缺乏倾诉的对象及处理人际问题的正确方法。

处理方式不妥当

学校是学生成长及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面对霸凌的风险地区。由于我国教育理念及制度欠缺完善,导致学校处理校园霸凌问题的方式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交由警方处理。加上学校顾及“校誉”而不让校内霸凌事件公诸于世,更是一种违反人文教育精神的现象。学校时常以开除、勒令退学或体罚作为霸凌事件的结局,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

最近,我国教育常发生的更是教育者成为校园霸凌的始作俑者,事件发生后,校方与家长更是互相指责,时而政府官员就出来说说官腔,待时间一过,事情还是不被认真看待,不了了之。

很多时候,媒体都聚焦在霸凌受害者的报道,因为这种新闻最让人煽情感动。校园霸凌的发生,我们却很少报道施暴者的背景及动机,或是霸凌案件旁观者的意见等等。

依据东方日报31/01/2015报导,万里望某国中还曾经登报宣扬体罚运动,以制止学生的不良纪律,还赞扬体罚政策是60年代国家的教育“遗产”,授权教师为学生进行体罚。这不仅令人失望,也是教育政策开倒车的现象。殊不知,台湾政府于2006年12月12日立法通过“校园零体罚”条款,落实于全台湾学校。其实,校内的体罚政策,正是合理化暴力行为的存在,是一种潜移默化让学生了解使用暴力就能处理个人行为问题的假象。

总而言,校园霸凌是整个校园社区的议题,制止校园霸凌问题需要各方的合作与协调。学校不应该等待事件的发生,才开始行动处理,而应该马上展开拒绝校园霸凌的醒觉运动,邀请家协及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讲座,设立校园同侪互助运动或设立保密流言箱协助有需要的人,生命教育一环更是不能被忽略。

霸凌事件,绝对不是霸凌者及受害者两者的问题,如不妥善处理,势必衍生下一个霸凌事件的发生。就如人权委员会的立场,学校应该完全废除体罚制度,再加上我国已签署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立法保障儿童的生存与学习权利。

俗言: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学校。我们不会想像也无法接受哆拉A梦漫画里的大雄被技安(胖虎)打死的剧情。现实生活中,我们更是要杜绝这样的霸凌事件继续发生下去。希望最近发生的霸凌悲剧,能够成为我们社会的借鉴,从而作为对霸凌牺牲者的一种尊重。

叶兴隆

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