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问题测试。

第一,小孩的童年要充满趣味笑声,还是沉默压力?第二,教育动机是找出个人特长加以培养,还是训练成为“追分者”?第三,马智礼是真心想改革教育,还是如前朝教育部长一样,议程下都有种族潜规则的考量?

没有对错,只有选择立场。

我的答案都是前者。我尊重马智礼的决定,从2019年起废除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考试,改以更客观的校内评估方式取代。

宣布传出后,掌声很多,反对声浪也不少。最大的否定立场,是担心废除考试制度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难以衡量能力的强弱,导致升学过程中面对难以想像的难度。学习持续性断裂,无法确定自己每个阶段的定位,最后甚至会跟国际脱轨。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看到上述立场充满矛盾。逐个探讨,就会互相站不住脚。

关于“没有考试就没有目标”这个想法,逻辑说不过去外,也凸显思想格局太小,听起来怪可怜。

考试的迷思

对我而言,学习就像射箭,最终目的是对准箭靶,瞄准红心。这应该无人质疑吧?而考试制度,就像在箭靶上将每层划分,然后根据射箭位子而打分。

看出迷思了吗?本质上都是射箭,考试制度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将分数打上而已。没有考试,但教导方式正确,最终依旧可以射中红心。

但受到考试制度绑架的人,在过程中也受到催眠。以为射箭的目的是为了箭靶上的分数,而忘记是为了射中红心。本末倒置下,压力莫名增生,最终让射箭者忘记初衷,无法享受射中红心的乐趣,反倒在射箭的过程,只看到箭靶上布满层层分数。

这就是填鸭式制度的压力锅效应。没有乐趣,只有遵命。

对我而言,要一至三年纪的小学生受这样考试的苦,于心何忍。加上偶尔看到这几年小学教材,发现课本难度比3M时代高很多。与其说是基础知识,不如说已经成了“技术型学问”——突然庆幸,我是80年代出生的小孩。

当然,多亏配方奶粉不断改进,促使现在孩子的脑袋发育快,间接让他们提早对这个世界好奇与认知。若你也跟我一样,认定现代的小孩越来越聪明,那就更无需用考试制度来绑架他们的智商发展。

我认为透过更舒服愉快的环境,反倒能让他们展现兴趣与强项,再配合老师的个别观察与评估,直接导向正确的学习发展之路,而不需要再走更多冤枉路。

与其用分数来压死有机会冒出的才华绿芽,倒不如让他们先自由伸张,用轻松快乐的零压环境,确保他们的脑袋能健全发育。等到判断力逐渐成熟,了解到学校上课的动机与意义后,届时再以考试来分层也不迟。

低估学生能力

不是不考,而是时机要拿捏得准。与其从小被考试绑架,不如先让他们培养学习的乐趣。有了基础的学习意愿,搭上了快乐学习的列车,长大一点再根据考试来分级也不迟。

至于国际脱轨的担忧,更不可能发生。

在这时代,一个智慧型手机,一架电脑,世界就立即连线。

现代网络太过发达,资源太泛滥,只要给小孩上网,其实都在与国际接轨。姑且先不论小孩上网要如何管制,单凭在网络接触到的资讯,让小孩观看各种节目或玩游戏,其实就是“国际化行为”。

换句话说,现代透过网络吸收的资讯,分分钟还强过学校的课本。在网络上学习的术语与知识,可能比学校一直传承下来的教材更接地气。所以,我对考试能测试一个学生真正的学问存疑,也不排除各种学科测验分分钟低估学生隐藏的实力。

所以,大马家庭若经济许可,很多家长都趋向把孩子送去国际学校。除了因为国际学校的教材更严谨外,里头的应才教育也是重点。老师都会针对每个学生的才华去鼓励培养,而不是用考试来划一分类。

另外,这几年全球许多国家也不断在检讨教育制度,每种改革结果都在趋向减少考试,用评估来取代。若说要追求国际化趋势,这不是最好的验证答案吗?

话说回来,教育部长的改革方向没问题,前提只是如何执行。要如何让老师放弃考试的出题制,变为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专业评估,这种转变可能需要特殊训练,而非只是口头传达就能达成。

同时,要如何确保三年级后学生的学习转换心态,让每个人在面对考试的同时,又能维持对学习的热诚,这也不是利用改制就能一语蔽之的事。这等专业的事,尚且需要教育部的耐心考察,我等作为一般民众,只盼专业能凌驾于常识。

我对现任教育部长有信心。过去几次他言论都被舍本逐末,许多重要谈话内容不见,反而被媒体放大许多细节,我是觉得可惜的。我相信他依然站在整体教育布局高度的决心,绝没有个人或种族议程。单是这点,就足以嘉许。

还是那句,压力绝非学习的最好推动力。在考试机制下,很多人会忘记自己的强项与喜欢的事,被逼用分数来自我催眠。功利导向,得失心太重,都会衍生成另一种家庭或教育问题。

人生很长,学校的分数只是一个插曲,能找到伴随一生的强项才叫珍贵。别让填鸭式成了每个人的压力来源。赢了成绩,赔上快乐与人格,最终抗压不行,互相归咎,这种怨对茫然的下半生,值得吗?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