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500名以下的学生人数作为界定我国60所华文独中的型号规范,2017年我国共有20所独中可纳入“小型独中”的范畴。在东马计有13所(砂拉越8所,沙巴5所)而在西马则有7所(北马6所,南马1所)。15年前(即2003年),当独中学生总数开始从1995年以来最低潮的5万3000馀名逐年爬升时,小型独中的数量或许是当前数目的近两倍吧。

我们应该研究,是什么因素导致在15年期间这些小型独中能“脱贫去困”而迁升为中型乃至大型独中呢?而现有的20所为何搭不上这趟独中热潮的快车呢?当然,随著国内教育形势的变化,有不少本已脱贫去困而成为中型(5百~1千)的前小型独中开始忐忑不安,担心又要“坠贫陷困”,打回原形了。

事实上,几十年来独中工委会是把小型独中的型号人数界定在300名以下学生的。唯随著这十馀年来有相当数量独中之学生人数冲破2千“特大型”界线,向3千、4千,甚至5千人数挺进时,独中工委会有需调整独中型号的规范数目,以便能更贴切地描述这些“特特大型独中”的发展特点了。

小型独中的特点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从上世纪70年代初全国独中复兴运动开始,直至80年代末,华文独中的兴衰往往被有意或无意地跟“路线方针”扯上关系。衰败时就说是没按民族教育路线方针走;兴盛的话就说是路线方针摆对了。毕竟,那是一个全球笼罩著冷战气氛、事物非黑即白的时代,突显意识形态之争是很自然的。

话虽如此,却也有许多小型独中,不论如何努力地把路线方针摆得正确无误,却还是无法改变其“坠贫陷困”的窘境。可见有些情况并不是路线方针一抓就灵的。反过来说,却也有一些走“洋路线”、“巫路线”的独中,其日子还过得挺不错的。

看来是否遵循民族教育路线办学,并不能确保小型独中的壮大。70年代初肇源于霹雳州的独中复兴运动,在逾20年里让全国独中生总数翻了一番——从1973年近3万名倍增至1995年近6万名。这之后就连续8年的波动性下降,直达谷底——2003年的5万3千馀名,减少了何止一个宽柔中学的人口?

撇开路线方针不说,一般上小型独中都具有“二资二源”严缺的共同表征,即面对师资、物资、生源及财源严重不足的共同现象。而形成这些表征的成因则只能通过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而得之。

从单元封闭到多元开放的转折

独中乃华裔反对意欲消灭华文中学的1961年教育法令的历史产物,它继承了华文中学有关维护母语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逾半个世纪以来,独中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抗拒国阵政府所推行的马来语文及马来文化霸权主义的单元、封闭的民族教育政策。对于特别是小型独中,这是一场为民族教育存亡而奋战不已、艰苦卓绝的斗争;尽管屡战屡败,却也仍然屡败屡战。

国家独立后一甲子的今天,主张单元封闭的民族教育霸权主义的国阵政权垮台了,我国人民迎来了一个多元开放的民主人权时代。因反对民族教育压迫而奋战、而生存的独中,特别是二资二源匮乏的小型独中,能否继续生存于一个教育多元开放的竞争时代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严肃课题。

如今,不论是对国家生存发展,或对华教运动的斗争奋起,都可说是晋入一个变化深刻、挑战艰巨时代。被种族政治主导一甲子的国家政权,因变天而开始向民主政治转化,它给各族人民带来无穷的想像和莫大的期待。而历经十年动荡,导致分崩离析、各自为政的华教运动,亦随著去年董总改选而产生的新领导团队,给华教工作者带来不少遐思与梦想。

显然的,我国的历史演化正在发生深刻的转折。华教运动,特别是独中运动,应该积极主动把握眼前的历史机遇,把当前所处的生存危机转化为发展良机,突破困境,并取得质的飞跃。

当前,全国华文独中的发展正面对一个重建共识、整合力量的挑战;面对一个如何开发资源、争取资源、整合资源,以及合理调动、分配资源的挑战。否则,处在教育多元开放、人才争夺激烈、变迁频仍急速的竞争环境里,资源相对丰富的大型、特大型独中,恐怕因深受社会功利主义趋势影响而逐渐乖离民族教育的大方向而最终走上变质的道路。

另一方面,二资二源相对匮乏的小型独中则会因孤立无援而消极悲观,失去积极主动性,放逐自流而最终走向消亡。它在在考验著华教运动领导人的智慧与勇气。俗语说,两头尖,抓中间。在这关键时刻,董教总,特别是董总,除了一般性地以中型独中为主要关注、领导的对象,还需要提供思想方法上、组织策略上的领导,协助大型、特大型独中克服变质的诱惑而能更上一层新台阶;同时让小型独中免于消亡而能办出自身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特色。

在整合力量方面,首先是董总与教总领导力量的重新归位,脚踏实地重建我国华教运动的领导地位,提升领导形象。其次是民族教育干部队伍的建设,包括董教总行政干部队伍的征召与培训、特出独中校长和教师专业力的整合、文教领域杰出人才的招揽等。

其三是有必要把松懈、散涣的全国性华族文教组织之间的联系网络重建起来,组建深广的民族教育系统。其四是推动跨族群文教组织都对话与交流,争取彼此间的谅解与尊重、协商与包容、共识与团结。

其五是官民对话机制之设置,以及民主协商精神的建立,从而为独中特别是小型独中争取物资与教育专业的支援。最后是与国外民间和官方文教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国外先进教育机构在教育理论建设、教育专业指导与培训、教改策略与教学技术等方面,尤其是有利于小型独中发展的支援。

在落实对小型独中具体的支援方面,全国独中工委会有需成立“小型独中工委会”,并配以“小型独中发展局”行政膀臂,从上而下引导小型独中之发展。例如,举办小型独中研讨会、经验分享会、参访考察活动;推行大型独中领养小型独中计划,为小型独中争取政府教育资源配置等。

组织策略联盟 自助自主发展

除了独中工委会由上而下的支援与引导外,小型独中之间尚有需进行横向联系,组织“策略联盟”,自发、自主、自觉地自我提升教育专业水平,透过互联、互商、互助发展自身力量,分享教学育人及行政管理的实际经验、劳动成果及理论建设等。

小型独中唯有在自发、自学、自主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自我发展,办出特色的前提下,独中工委会乃至大型独中的支援才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

有关策略联盟也可推广至近几年来方“脱困去贫”、学生人数徘徊在500至800名之间的“新中型独中”。因为严峻的形势随时会迫使它们面对“报穷还籍”的威胁。

另一方面,大、中型独中在处理招生、转校、召聘、筹款、建设等方面,亦有需“照顾”小型独中的处境,促使彼此关系由竞争抢夺向合作支援转化,真正表现出“兄弟学校”应具备的关爱情怀。

发展技职教育 办出自身特色

当前的独中教育存在著一项严重偏差,即“重智轻技”。独中办学者一股脑儿地往学术科目钻,把技术、艺术科目拽在一旁。这是违反教育原则与规律的功利主义与传统士大夫思想在作怪。它把教育单元化、窄化、简单化、庸俗化。有关多元智慧论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建立,而迟至今日尚有许多独中办学者还在独尊智育,罢黜诸育。这简直就是对非学术型人材的漠视与摧残。

小型独中大多坐落于乡镇和郊区。一般上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比较纯朴踏实,不受市侩功利思想影响。这就为小型独中提供有利条件于发展技职教育的社会。80年代以还,全国独中工委会一度大力推广技职教育的发展。唯进入90年代后期,基于各种局限及负面因素的影响,技职教育开始衰败,而至几年前董总技职教育局经过一段时期的冷冻后,最终被解散了,美其名说是“整合到课程局”里去。

独中工委会应尽早重设技职教育委员会,重组技职教育局,鼓励小型独中按本身有利条件开办技职课程,办出自身的特色;同时也鼓励大、中型独中开办技职课程,让被功利主义及士大夫思想扭曲了的教育恢复其本来面貌。

广作宣导呼吁 支援小型独中

当前,适逢中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全球经济战略发展,特别需要科技与工艺人才,华文独中大力发展技职教育正值其时。独中工委会有必要再次呼吁全国独中重视、开办、发展技职教育,鼓励及支援小型独中把技职教育当作办学的特色处理。可考虑的具体策略如下:

1) 广作宣导,唤起民间普遍关注小型独中之生存与发展;再次掀起开办技职教育的热潮;
2) 透过各种方式,为小型独中筹募“全国小型独中发展基金”;
3) 鼓励小型独中组成策略联盟,在招生、募款、教育交流、参访考察、师资培训、行政管理等方面寻求合作与发展;
4) 与政府相关部门协商,调动资源协助小型独中发展技职教育;
5) 透过考察、参访、培训、升学奖励等办法,争取中、台等国外教育机构支援小型独中之发展。

编按: 本文原是作者提呈给第25届(2018年-2021年)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的建议报告,经作者修订后收入在董总出版的半学术教育刊物《马来西亚教育评论》2018年第2期,现特此转截,以飨读者。

吴建成

林连玉基金署理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