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旅游时,有件事让我特别印象深刻。无论是湖泊到河流,水质都异常干净透明。

后来才知道,由于瑞士是内陆国,国土没有面向天然资源丰富的海洋,所以对水资源非常珍惜。加上四周都是列强,一旦外界联手发动封锁攻击,瑞士就容易被并吞。

在先天条件匮乏下,瑞士对生存本能的意识非常强烈。无论是先天有的环境,或是后天打造的设备机制,都比其他国家来得更珍惜。

尊重大自然自觉

“凡是与水相关的地方,我们的政府都会安装过滤系统。虽然工程很浩大,付出的代价也不少,但你看看现在那么好的生活环境,证明前人努力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某个瑞士朋友无意间提起。

他还沾沾自喜强调,瑞士的湖或河水干净得甚至喝下去都不会有问题。除了是政府不断延续开国先辈的精神,积极打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外,人民从小就灌输要好好爱护大自然,谨慎使用任何与环境相关资源。

“所以,举凡任何最适宜城市或优质国家票选活动,瑞士总是名列前茅。全凭大家都有一份自觉——尊重大自然,才能看见生活的美丽。”

看到近期柔佛巴西古当金金河的化学污染事件,莫名让我想起这番话。

尽管瑞士美好得太不真实,但我一直很庆幸生活在马来西亚。

天然资源比瑞士丰富,靠山面海,从土到水相关的物产不缺;地势平缓,不像瑞士那样许多高山险峻,需要开凿许多工程艰难的隧道才能通行;纵然偶尔有许多奇怪的政治纷争与种族宗教敏感话题,但好山好水,食物又好吃,整体来说瑕不掩瑜。

我一直笑说,瑞士人上辈子一定是救了整个宇宙,不然怎么会投胎到如此美好的国家。但后来想想,大马人何尝也不是在前世干了许多好事,才在今生能活在一个天灾少、风景美、资源多的精彩国家。

只是,两国人民的后天知识与意识,决定了国家最终的发展高度——瑞士人的危机感推高了生活舒适,大马人的舒适感构成了生活危机。

底限是集体污染

其实,不管是这次金金何污染事件,或莱纳斯稀土厂建设案,大马人平时如何使用与尊重这片土地的态度,大家心里有数。这两个事件会被广泛报导,并非代表大马只有这些少数污染事件,而是等到污染事件对集体造成严重生活困扰后,才获得正视。

换句话说,大马人对环境污染的态度并没有如媒体报导般那样高度重视,反而是能接受“个体污染”,但底限是集体污染。

从抽烟乱丢烟蒂、吃完东西塑胶袋乱抛、任电灯或水喉开著等,这些小举动看起来对于大马人来说,应该不陌生。有些人能自律尊重公共使用环境的道德,但对于旁人有这些举动就视若无睹,严格遵循“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谚语。

对于社会的污染事件,大家都懂得一致谴责肇事者没有良心,不顾其他人的生死,但对平日身边发生的各种污染事件却视若无睹。这样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就是最离奇的双重标准吗?

视污染规模决定态度

而正好就是这样的矛盾,才会让很多企业、商家或个人有种侥幸心态——只要污染规模不太过分,很多人就不会把它当成一回事。

只不过,这种并非付诸于法律规范的尺度拿捏,才会三不五时就发生令人诧异的污染事件。当大家都化成正义使者,谴责这些无良人士时,试想想我们平时对环境与资源使用的不太尊重与宽容,是不是间接成为鼓励这些人犯错的帮凶呢?

我无法确定这个答案。但希望下次看到身边人不太尊重大自然或环境时,你会想到这番话,并懂得采取行动先制止。若每个人都有集体环保意识,不需要法律约束,大家的未来才得救。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