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数世纪,马来西亚华裔在本地打拼繁衍生息,搭建起庙堂会馆宗祠学校,烙下历史沧桑印记,为我们留下宝贵人文遗产,丰富了我国多彩文化内涵,见证了华人自强不息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

据1818年至1820年马六甲教会季刊记载,马六甲于1815年已有9所华文私塾学校。1903年起始,我国各地相继建立延续至今的华文中小学校。据董教总发表的相关资料显示,时至今日我国有华小1298所,其中600所学生人数少于150人,占全国华小的46.2%;华文国民型中学(华中)81所,华文独立中学(独中)60+2所;由华社资助开办的大专院校则有南方大学学院,新纪元大学学院和韩江大学学院。

以上这些被形式上统称的“华文学校”多年来被严重政治化和种族化,扭曲和阻挠了大马华教的正常发展。

纵观大马华教200年跌宕起伏历史,是一部坎坷崎岖奋进史。篇幅关系,只能概括性地将它归纳为以下四个华教历史发展

时期:

第一个华教历史发展期由1815年至1951年,称为“多难兴校”期。在这漫长的136年里,前贤先辈自力更生创建了一间间渗透著心与力、情与义、血与汗交织的华文中小学校。期间英殖民当局对大马华教发展抱持兼容态度,管制相对宽松。借此机遇,到了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前夕,已有华小1347所,华文中学60所(《教总33年》页743)。

《巴恩报告书》的祸害

第二个华教历史发展期由1 9 5 2年至1972年,为期20年,称为“多难护校”期。虽然华教危机祸根于1951年《巴恩报告书》的发表,由于我国独立前后华文学校仍持续增长,期间深斋中学成立于1960年。因此,1952至1961年间则是由多难兴校到多难护校交替转折期。

我国华教危机,始于1951年当局发表的《巴恩报告书》。此报告书成为了华文教育的魔咒,直至今日仍然阴魂难散。

为了大英帝国长远的利益和受到二战后东西方阵营冷战格局的影响,英殖民当局通过《巴恩报告书》图谋英化华校,借此向当地人民灌输英国文化思想价值观和切断华校与马共中共的语言文化联系纽带。

相继出炉的《1 9 6 0年达立报告书》和《1961年教育法令》更进一步贯彻《巴恩报告书》阴谋消灭华文教育的具体行动。1962年,华文中学被强制一分为二,即接受改制的华中,不接受改制的独中。1961年过后,当局以不成文行政措施执行“华校只能少,一间都不能多”指令。从此华教危机四伏,进入多灾多难时期。到了1972年,华小相继减少,华中华语授课时间逐步削减,独中奄奄一息面临倒闭厄运。

第三个华教历史发展期由1973年至2007年,为期34年,称为独中复兴运动和华教巩固期。

大马华教陷入全面低潮之际,平地一声雷,1973年由霹雳州发起,以民族教育作为号召的独中复兴运动,瞬间席卷全国,不但使独中浴火重生,还有效暂缓了华中和华小的“国民学校化”,维护华小不再减损,既保留了78所华中,还巩固发展了60所独中。它唤醒华社“华文是华人文化的根”这种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演变成了“维护华小,发展独中,创办华文大学”的一项完善化华文教育体系愿景,对我国政治、公民社会运动、教育发展影响深远。

董总内斗重创元气

第四个华教历史发展期为2 0 0 8年至2018年,称为10年大马华教文革式意识形态内斗期。

2005年董总领导层换届后,随即祸起萧墙,于2008年引发“新纪元风波”殃及全国华教组织,甚至对簿公堂。十年内斗硝烟弥漫,重创华教元气,动摇华教百年基业,导致华校与华教组织之间本来的松散联盟变得支离破碎,华教最高机构威望更因此江河日下,日落西山。大马华教路在何方?

张树钧

时事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