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国内局势降至509以来的最低点,“bossku”(纳吉自诩帐号)和巫伊两党,联手翻起了种族/宗教黑浪,连胜金马仑、士毛月两次补选,影响所及,希盟内的某些分子也给予响应,令人失望。

但是,我们社会内的正义力量,像往常一样,应时冒起,以马大同学会为代表的青年学运峥嵘头角于政坛一隅。马大学生会在大专学生会(即“学生代表理事会)改组中组成的“学阵”(学生代表组织)夺取了“校阵”(为大学当局效劳的学生组织)的领导权。

学运与社会进步结合

以华文学会为主干的马大“新青年”组织,联合校内三个“意气相投”的马大学生会组织,组成“学阵”,派出27名候选人参选,成功拿下23席过半议席,并横扫8个校园级议席,马大“新青年”赢得席位最多,马大学生会落入“学阵”手中,给政局添了一个新活力。

(1)青年学生运动与社会进步结合——马大学生会素以团结战斗著称。犹忆1974年,马大华文学会一马当先(“春自人间来”),打响第一炮。下来马来族战友(反饥饿、反逼迁新山木屋)在后,一浪高过一浪。华族学运的骨干分子今日已成了社团领导;当年马族领袖之一的公正党安华飞上枝头,当了马哈迪内阁副首相。

它们创下学运的大方向:青年学生与社会进步潮流相结合,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栋梁”。校园是“演习”平台,社会则是他们效劳社会人群的广阔天地。与社会运动衔接是青运的命脉。

(2)《马大改革计划书》付诸实施——“三自”(学生自治、学术自由、校园自主)是学运传统的目标。年轻知识分子从中吸取营养、积累经验,上升到社会舞台。70年代华马两族学运如此,历史标杆的50年代全国华文中学生大罢课,争取平等待遇,亦复如此。

如今马大华文学会一步一脚印,以“新青年”为中心的马大学阵,为落实其《大专生宣言》而推行《改革马大计划书》,已晋入凝聚全校力量,履行它掌政夙愿的阶段。“新青年”主席黄彦铬公布了学阵的行动大纲,给后509社会注入了新气象和新期待。

学运与社会相结合是定律;定律须经人的奋斗才会成为现实。黄彦铬说得好,“学阵同盟都非常清楚,改变不会理所当然地到来。”祝福新学运将结出人们期待的丰硕果实。

理论与实际结合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马来西亚是多元民族文化的国家,学运的运作也不能脱离现实。国情特点之一是华马两族有共同的思维源头——民主主义。20世纪初,华社庞大的胶锡经济,经孙中山在本土进行反清革命播下的三民主义思维所孕育,率先诞生了华族近代工商社会。30年后,即1938年马来族在分散和脆弱小园主经济也诞生了其近代工商社会(该年成立的“马来青年同盟”为标志)。其保姆民主主义也是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直接植根于华社之中,马来族则间接来受印尼苏卡诺总统“纳沙共”(NASAKOM,即三民主义2.0版)的启发,并发展为“纳沙社”(NASASO即将“共”改为“社会主义”之外,全部抄袭民族主义、宗教主义)。1945年“马来亚马来民族党”(“马来国民党”)继“马青盟”之后充实含括了“NASASO”。

“纳沙社”带有由历史产生的的嫩性。英殖民者有意识地扩大利用华马的差异(历史阶段性的落差、固有的民族风俗习惯差异),构建了感恩英殖民者的“奴才哲学”(若没有英国人的保护,马来人将从地球消失)与“华人威胁论”结合的分而治之之策,以致华马两民族在争取独立征途上步伐不一致。

这种殖民奴才哲学由巫统继承和执行,其祸害至今依然是国家进步的主要障碍。民族团结及民主的新马来西亚的实现首先必须扫除以殖民地奴才哲学为基础的种族主义。青年运动是开辟历史的有生力量。

换句话说,“华马同源”是马大“新青年”为主的青年运动的宣教指针,是实现华马两大民族团结战斗的尖兵,是国家走向新阶段的动力,一如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开启改变国家命运然。

今天马大学运肩负著光荣而艰巨的时代使命。期待他们团结学生、教职员的最大多数、统一行动,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超越他们的先辈,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麦翔

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