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最近教育部长马智礼的谈话,凸显了他对马来西亚教育制度的盲点。他以“先聘请不谙华语的土著”拿来类比“废除预科班固打制”的问题,在华裔族群里炸开了巨大争议,进而导致众人联署,希望他引咎辞职。
其实,与其说这是马智礼的执政盲点,倒不如说这也是大马非土著的政治盲点。马智礼的这种类比虽然不符合政治正确,有避重就轻且转移焦点的偏颇嫌疑,但无可否认,他这段谈话获得马来族群的集体喝彩,甚至得到众多大学校长与马来领袖的支持背书。
两族民族性相冲
这是个诡异的现象——为何非土著眼中的不公义,在马来人眼中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而华人不断攻击教育部长,却对马来族群拥护教育部长的行为视若无睹?
若单纯以教育部长的言论来看,违背了希盟政府竞选宣言时的立场外,也不符合世俗定义的平等公平。不过,这种种族性言论看在马来人眼中却一点问题也没有,甚至还加以掌声支持,这说明了一件事——大马的种族对话基本上是处于失语状态。
大马华人从小就被教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国家除了提供身份认可外,在福利与津贴方面基本上都形同虚设,自力更生是基本生存教条。所以,只要认为一切靠努力得到的成果,若要求对等的待遇,实际上一点也不为过。
尤其在教育机会方面,撇开教育制度,华人对教育本质的根深蒂固看法是“有教无类”,认为教育机会应该建立在公平受惠的基础上,这才能体现出每个人命运的“成材”极限。
但马来人可是不太一样。与其说他们天性比较懒散,倒不如说他们比较喜欢体验生活,内心藏著一份浪漫。因此,现代化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基本上与他们骨子里留著的血液是相违背的。
当然,里头会有一些出类拔萃的马来精英,透过后天努力来证明独特的竞争力,但若借此就放大成“马来人能被训练与改变”的话,最终就只能继续在这误解中继续怨恨与诅咒。
换句话说,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性基本上是相冲的。华人较进取世故,马来人较随心散漫,这种截然不同的个性放在同一个国家管理,就算是严刑峻法的体制,恐怕也很难体现大同融合的局面。
不过,政治有趣的是,就算是民族性不同,也不能成为永远偏袒某一方的借口。最无奈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种民族性的差异,却嫌少人能真正摊开来明说,除了怕发言不当,成了挑起种族斗争的罪人外,也碍于大马政治环境的沟通方式一直都不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人永远都不在同一水平温柔沟通,导致只要遇到跨族政策的争议时,每个人都碍于结构复杂的民族性问题而草草了事。
马智礼的回应角度自然值得讨论,但他发言的立场与获得的友族支持力量,更不能忽略。一天不解决这种脉络问题,一心只想要用公平正义的字眼去评断,最终其实都只是在纸上谈兵,一切矛盾喧闹最终只能成为新闻上的报导。
应改变语境失衡状态
换了新政府,并非代表更迭了民族脾性与态度。就算政策再变,却无法好好与各民族沟通的话,在政治利益考量下,拥有庞大人口的马来人始终是各种“不公平”政策的既得利益者,而华人始终会在各种抗议中,才能勉强得到一些小安慰。
假如无法改变这种语境失衡的状态,其实就算是换了多少个教育部长,也会招致同样结果。所以,如何改变这样的民族思考立场结构,让各方都觉得备受尊重,才是真正要根治的问题。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