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年有看13本书吗?”这是我与朋友间常年的调侃。好几年前,有份调查报告显示,大马人每年的阅读量为13本书,相对欧美先进国为40本。
看到数据后,我与朋友都面面相觑,第一感觉并非如当时政府官员说的“我们要努力追到先进国的水平”,而是“大马人竟然平均每年有看13本书啊!”。
当然,这个数据并没有特别提及调查方式与素材,包括年龄、种族、性别、书的定义等。假如所谓的13本书是包括漫画、参考书、工具书与食谱的话,那这个数据可信度就提高。
但扣除这些,单就以“非课业职场需要,纯粹当作精神粮食”的前提,究竟大马人是否有这种好学能耐,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
以华人来说好了。最近一年一度的海外华文书市又在吉隆坡举行。这个书市已连续举办了14届,目前已经算是马来西亚最大型,也是最有公信力的书展。
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个书市的操作已严重商业化,少了当初纯粹推动阅读的动机。但我不太苟同,书市的定位本来就是商业性质,比起美容展、产业展或汽车展等单纯追求物质或社会地位的活动,能把这类提高知识与讯息量的活动做大,整体精神意义还是值得推广。
趁折扣才大量购买
从今年的市场回响与入场率来看,书市依旧是许多人一年一度朝圣的大型盛会。无论是在校学子或社会人士,每日会场都挤满很多人,看起来似乎反映出马来西亚的书香气息在茁壮成长。
若是这么认为,可能会掉入思考盲点。
其实,拉开大马买书的脉络来看,不难发现大部分人全年买书的量,都集中在这时。根据书店的朋友表示,一般的时候书店销售状况不佳,除了话题作家外,大部分书都滞销的。
也就是说,很多大马华人都趁著书有打折时,才一次过把全年要看的书打包回家,与购物中心大促销的心态没两样。这意味著很多人对买书这回事斤斤计较,看似蓬勃的活动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状态中的积极层面而已。
为何很多人都只趁书市举行时才买书,其他时间都没买书的欲望?除了可能是读书风气不好外,当然也不能忽略其他现实面考量。
最主要原因当然是经济情况不太好,很多人的衣食住行都还存忧,因此作为生存需求金字塔最上方的精神粮食,自然是首个被牺牲的对象。
二来,大部分人认为市面上的书价偏高,因此趁著折价时才疯狂购买,反映了供需上的不对称现象。
但讽刺的是,买两杯黑糖奶茶就等于一本书价格的连锁饮料店,每日都出现大排长龙的情况,就知道大马人对于消费的追求依旧停留在物质上。这没有对错,纯粹是每个人对自我提升要求的不同。
也有可能是很多人已放弃实体书,而转向电子书市场;所以平日书店的实体书滞销情况,并未反映在真实的阅读风气上。
功利导向的阅读动机
无论推断如何,至少书市的常年举行,算是间接为大马推动阅读风气。虽然大马政府为了鼓励国民买书,在报税时设定买书的回扣项目,但追根究底,社会阅读风气不只是要条规配合,更多是教育界的结构性培养。
从各种教育培养设计到纷争来看,大马人对于阅读的动机依旧以功利为导向,即认为阅读完毕后一定要有转换成物质上的收获,无论是金钱或学位等,否则一切免谈。
孰不知对于西方社会来说,阅读除了要提升知识量外,最重要是要懂得去培养思考的习惯与技巧,让每个人遇到不同课题时,都能客观理性地去讨论,而非只是利用民粹角度或愤怒情绪去看待事情。
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大马才算是真正能迈入先进国需要的软实力啊。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