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念书时,曾经参与大学的一个国际研讨会工作,有场活动找不到论文与口语翻译,随口问了一位留美的文学系教授是否可以协助,他表示他只能够做的英文翻译中文,如果要中文翻译英文他恐怕做不好。我当下是错愕,一位在美国念文学与思想相关领域的博士,竟然说不能够做好翻译工作,这个不是太吊诡了吗?
后来深聊才明白教授的想法,他的优势语言是中文,绝对有把握用中文表达英文文章、书籍的内容与书写者所要表达的想法和感受,却难以做到用英文表达中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受,因此他自觉不能承担相关工作。从这个脉络延伸到小孩的多语教育课题,他认为每个人的语文掌握都有主辅的关系。最常用、最熟悉,能够信手拈来,毫无障碍的抒发自己想法的语言是就是优势语言,而日后学习的各种外语(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等)都是必须从自己优势语言转换过去的工具语言。
根据这个脉络,不少语言相关学者也认为小孩子首先必须要先熟悉一个优势语言,满足生活中所必须的词汇,以及能够利用相关词汇很精准地把自己内心感受的、想的,用相关语言与词汇表达出来后,才来再谈第二、第三语言的学习。而所谓的第二、第三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是建立在优势语言的转换上,如果没有特定优势语言为基础,语言学习就是一连串破碎、毫无意义也无法使用的词汇。
缺乏一套强势语言
今天国内很多父母亲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点,在牙牙学语的阶段就不断地尝试让孩子接触英文,一句华语会掺杂几个英文单字,非常刻意地想要让孩子从小就接触英文。只是很多的父母在生活上只有工作会用到英文,在本身的思考、情感抒发上皆以中文为媒介,对于英文文法的掌握、词句的发音都不见得标准。
这种混杂式的语言学习,最终就是导致孩子错过建立完整与正确的词汇与语言使用的基本能力,能够使用的仅是一系列支离破碎的词汇,以至于没有一套强势语言去完整诠释自己的想法及表达自己的感受。
表达与书写能力低落
在华文教育圈子内,语文教育更是长期以来的罩门。华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文化传承的根本,我们必须要坚持;马来文是国家官方语言,作为跨族群与官部门沟通的重要工具,我们必须要学习;英文是世界通用语,跨国交流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趋势下,我们更不能放弃。三语并重成为国内华文学校数十年来所坚持的根本,但这种根本原则是否合乎教育理念?
如前文所叙,每个人都应该先掌握某一特定语文,再从自身熟悉的语文转换成第二、第三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才能够真正学得其他的语文,只是在马来西亚的实际情况受到文化传承、国家政策和全球现实的制约,华社内部从小就必须要面对三语并重的压力,而这种方式带来的结果是三语皆强还是三语皆弱?
在教育现场我们看到能够三语皆强的学生事实上只有少数,大多数的孩子都只能够在拚命地追赶,幼儿教育和小学阶段应该是加强自己优势语言的黄金阶段,只是在马来西亚的特殊情境下,三语并重是一个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最终就是成就少数能够三语皆强,而牺牲大部分孩子完整自己优势语言的时机,也进而造成我们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的低落,这一切都是环环相扣的。
无独有偶,今年一月份,美国国际知名投资家罗杰斯公开批评新加坡人的华语差,英文也差,引起了一系列相关的讨论,这个事件看在我眼里,其实心有戚戚焉,马来西亚三语并重的教育口号,实际上又何尝不是造就三语皆弱?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