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爪夷文是否是坏事?问题其实根本不在爪夷文本身,而是决定其价值所在的人们。教育部贸然决定国民型小学四年级要开设“爪夷文书法”课,完全是弄巧反拙的做法。结果闹得民间纷纷扰扰,尤以华社是最直接的反对者,不管来自任何教育背景者,但批评目的却扯到了宗教层面问题,而马来穆斯林在一些别有用心人士的挑拨下,开始大肆反击和批评华社,再度把国语政策、废止华校、宗教等完全混为一谈,国家因爪夷文造成如此巨大的冲击和分裂,教育部是否应当负起全责?

统一书写系统进程

必须搞明白,爪夷文字并非等同伊斯兰,而是伊斯兰传入后马来文字阿拉伯化的书写载体,马来群岛在伊斯兰化以前是兴都-佛教文化普及和广为影响的年代,其书写载体基本是南印度帕拉瓦系(Pallava)文字的变异和延伸。

此外,爪夷文是取阿拉伯字母(abjad arab)造字,同时也配合阿拉伯没有的马来语音节创造新字母,并且去除掉马来文内无法使用的阿拉伯字母。而阿拉伯字母不包含短元音,而爪夷文为了适应马来语和逐渐吸收的西方词汇,除了原阿拉伯词汇不变写法,马来语元音可完整读出。

为了便于学习和运用,土生华人早在一个世纪前已将马来语尝试转化为罗马拼音(即拉丁文字)。马来语言学家扎巴(Za'aba)更于1924年进行改革和系统化,为马来文罗马化订出了雏形,并于1930年代后广为流传。

1956年新马两地马来人于马来国民大会参照印尼的系统,再度统一和推出大会拼写(Ejaan Kongres),并由国家语文出版局(DBP)推行和使用。直到1972年,马印两国经过协调和统一,我国开始发布和确定以新罗马拼音(Ejaan Rumi Baharu)为标准,沿用至今。

但这并不意味著爪夷文字已被彻底取代,只是退出主流书写载体而已。自马哈迪于上世纪80年代执政后,教育部开始欲逐步恢复爪夷文的地位,集中的关怀点是爪夷文是马来民族的文字和民族意识(包涵宗教认同),应当给予复兴和制度化。

应制定适合全民课纲

90年代迄今,政府更不断拨出巨额来大力推广爪夷文的使用。除了伊斯兰化政策的影响,民族主义和语言政策亦是另一种推助力量。爪夷文也伴随著国家文化政策、宗教政策和族群政治的迷思,逐步上升至让人可畏和不得不关注的地步。

2014年,当时的教育部再接再厉通过课程修订落实,把爪夷文书法列入特定学校实行,也就为何当朝的教育部可名正言顺称这是“马来传统的部分和国家认同的价值”,奇怪的是,认识马来传统和尊重爪夷文的价值是一回事,何以无故上升到国家和全民必须强制学习的层次去了?至于少数族群的反弹,除了伊斯兰化这种无稽之谈,令人忧心忡忡的应是改朝换代后,何以这种吊诡的课程持续存在,而非以更实际和符合全民标准的课纲来替代?

学习爪夷文固然没问题,但教育部过于仓促的决定,似乎已进一步在撕裂各族群不停寻求共识与对话的磨合期。也难怪,朝野政党都潜在著一股股的种族和宗教极端份子,不断在借题发挥,意图把我国推向更单一民族文化与源流体制,和不予妥协的极端路线前进。

尔当教育部长都认为单一源流教育较好,马来穆斯林也循著这种看法和主张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理所当然视之为“国民团结”的“义务”时,我国的多元文化与特色岂不可休矣?爪夷文值得学习,但请给予我们更有说服力的答案,教育部也应当懂得区分何谓国家认同、伊斯兰和阿拉伯化,别跟极端分子一般见识才行。

陈海德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