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基金是马来西亚深受华人社会肯定的非政府组织,1995年获准注册,这些年通过林连玉精神奖、林连玉讲座、林连玉行等活动,深入华社。

11月10日,该基金原定办一场公开的学术讲座,由于面对尴尬的局面,临时喊停。讲座题目是:“从台湾与香港看华人世界的社会运动”。主讲人是国立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何明修。

何教授的学历背景是:1995年于国立台湾大学取得外国语言暨文学系学士,2000年取得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并在纽约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学、社会运动、劳动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及社会学理论。

一场平常不过的学术讲座,却引发极大争议,也算是“莫名其妙”。原本讲座会的8个协办单位有6个突然与讲座“切割”,分别是新街场路发展华小工委会、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吉隆坡永春会馆、雪隆南安会馆和雪隆广西会馆。只剩下2个协办单位“不弃不离”,即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和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会总会。

应容许不同意见表达

退出的理由很简单,首先是主讲人还没“讲”先“认定”其立场是“反送中”。换言之,如果是“支持送中”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学术自主、言论自由的可贵在于不受任何“立场”所左右,能本著社会良知畅所欲言,可惜很多人却无法理解什么是“学术”。

如果一个主讲人因为一场2小时的演讲就能轻易搅动我们华社的思考与观念,是否验证我们华社都是群“不会思考、不会判断、不懂是非、人云亦云”的群体,而过去的“学术”教育是完全失败的?还是有“第三只手”在操盘,华团唯有“唯唯诺诺”?

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这个分野如果没有搞清楚,表示我们的团体无法直面社会的尖锐课题,宁可“和稀泥”。

社会的多元价值本来就应容许不同意见的表达,如同当年提出的政治两线制,也引发各种正反的争议。每个人的立场可以有不同,但都应该通过理性的辩论,凭证据说话,祈求在真理越辩越明的情况下,发掘问题的根源与症结,引领社会的进步。

目前香港出现激烈“反送中”的社会运动,在媒体不断报道下,由于不同媒体“镜头”选择性的报道,导致社会只看“镜头”的画面来解读冲突的是与非。甚至完全忽略镜头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看到市民丢石块、砸地铁就肯定市民是“暴徒”。看到市民被警察殴打,就肯定警察是“黑警”。

在示威的群众里,市民与警察谁是谁非?“镜头”无法反映完全的“实情”。“反送中者”肯定市民公民权利,面对暴政唯有反抗。“支持送中者”则肯定警察的执法权利,暴打市民好似理所当然。

社会开放教育程度高

可悲的是,由于当权者的权力不是来自选票,市民以卵击石的反抗,最终还是难以改变强权下的“政治体制”。马来西亚早期的净选盟运动,能够号召群众走上街头,我国政府还没有像港府警察那样暴打市民、记者,事实上不是马来西亚的示威有多“克制”,也不能证明警察有多么“专业”,归根揭底是马来西亚民主体制下还有“选举”的基础。

发生连续数月百万人示威与抗争而政权还“无动于衷”,让我们见识了香港的困局与悲情。马来西亚净选盟运动与香港的“反送中”示威运动在时空上难以完全对比。

香港发生如此重大的社会运动,基于华人血统的关系,我们无意间跌入了我是“华人”还是“中国人”的矛盾情意结。希望中国强大与同情香港人为何必然是矛盾的、对立的、冲突的?

香港是一个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区域,由于社会开放的程度远远超越中国,当社会的资讯越是流通,社会群体对于民主、自由、人权的要求自然有别。试想有一天马来西亚政府突然限制面子书,管控媒体内容,限制批评政府的言论,你就能理解资讯自由可贵之处。

一国两制被认为是中国对香港管制的“最佳设计”,邓小平是有远见的,但一国两制的管制目前面对的“大矛盾”,是一国两制设计本身的问题,还是一国两制已经“变质”问题?归罪香港人受外国势力介入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忽略社会的深沉矛盾,贫富差距、大陆人大量移民香港的问题。

2002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有昔日经济沙皇之称的中国前总理朱镕基同年11月19日,特别到香港为港府打气,当时朱总理充份肯定香港年轻人的质素。他认为香港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比较高效率的公务员,还有优秀企管人才,与世界有广泛联系”。

当时朱镕基在香港礼宾府的一段“肺腑之言”最近更在网上疯传,朱总理说:“如果香港搞不好,不但你们(港府官员)有责任,我们(北京中央政府)也有责任!”“香港回归祖国了,如果在我们手里搞坏了,那我(中央政府)岂不成了民族罪人?”

香港好,中国就好。应该是今天中国政府必须正视的问题。林连玉基金在11月1日最终决定取消“有争议”的学术讲座,理由竟然是“时间不对”。“学术讲座”需要看时间,甚至要揣摩“上意”,无疑是对“学术”最大的亵渎?

在刀光剑影下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的香港,守护著普世价值。一国的强大,不是看其武力有多先进,不是看其经济有多富裕,而是看其人民真正享有的幸福感。

如果林连玉基金学术讲座品牌一向强调的是:“让不同世代的朋友在开放与自由前提下,展开思辨与激荡,秉持学术无禁区之态度,向来不预设任何立场。”那么今天学术讲座的临阵退缩,岂不是口是心非?

陈锦松

曾任北京英迪经贸学院常务副院长及驻中国办事处主任、南方大学学院国际学生处总监、UCSI大学中国区总监、新纪元大学学院招生处资深主任,报社社论主笔、杂志主编,先后旅居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重庆10馀年,现为独大教育中心理事及大同韩新传播学院文化事业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