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隆雪华堂96周年堂庆,吉隆坡博物馆筹备处成立一周年,以隆雪华堂大事纪作为吉隆坡博物馆日后开馆之序,是此次举办《百年前瞻:隆雪华堂大事纪特展》的重大意义。

本次特展以隆雪华堂大事纪为主题,并分作四个阶段介绍,分别是侨民身份:从隆雪华堂创立前至马来亚独立(20世纪初期-1957);公民身份:从建国初期至《全国华团联合宣言》(1958-1986);华人身份:从天后宫捍卫华教大会至《全国华团大选诉求》(1987-1999);马来西人身份:从捍卫义山大会至保存历史设立博物馆筹备处(2000-2018)。

秉持多样性与开创性

特展以收录隆雪华堂更多样性的大事纪为初衷,选择的准绳包括具有开创性、延续性、过去忽略的、未被重视的、评价有所偏颇的、关键的事件等才会登入本次大事纪。

像在角色扮演方面,如在特展进门处,左边特别选取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委派新任领事许孟雄到吉隆坡就职,雪兰莪华侨在隆雪华堂这个享有“民间外交部”之美誉的迎宾场地,接待领事高官,这代表隆雪华堂在华社的地位;对应右边另一张照片:是1983年第一届全国华人文化节,我国时任(现任)首相马哈迪在出席隆雪华堂举办的开幕礼上与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华人领袖共聚一堂,这代表隆雪华堂在国家的地位,籍此点出隆雪华堂历史悠久,在国家和华社之间都扮演过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在人物方面,大矿家陆佑曾为四州府开发市镇,出钱出力筹办隆雪华堂,大会堂这块地段,从原本是拟建雪兰莪锡矿公会会所和苦力栖身地,最后变成面向全雪兰莪华人的大会堂其实是源自于他的遗愿;建国功臣敦李孝式,这个马来亚建国初期第一任财政部长,也是带领国父东姑和英国洽谈马来亚独立的重要推手,他也曾经担任隆雪华堂前副总理(副会长);这些既为华社也为国家贡献的重要人物,以及前人评价一面倒的、拥有政党背景的前会长李润添,在位期间(1958-1975)亦并非一无是处,他在推动国语月运动、捐献全国清真寺基金、国家纪念碑基金以及爱国基金等,也算是在建国初期带领华人公民融入国家和社会的最好证明,都在这次特展纪录下来。

而这一些历史事实,形成了今天这个国家历史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呈现用心如身临其境

本次展览虽命名为“大事纪特展”,重现了隆雪华堂收藏多年的部分图片和文献。制作团队“土聚社”还利用一片片透明的压克力材料,制造出一种贯穿场地的延伸视觉效果,重点展示了当年在隆雪华堂发生重要事件的大照片。让前来观展的公众,仿佛身临其境看见和感受到这栋建筑,这个曾经是许多大大小小事件的历史现场的重要场域。

这个堪称古典和摩登结合的建筑风格,在吉隆坡乃至世界史上的第一个民办公共大会堂。这样的设计完全是根据隆雪华堂在国家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以及这个展示空间的建筑结构的先天条件而特别设计,在其他地方还没有见过。

此次特展也不局限在展览本身,同时也展出了这个因为“吉隆坡博物馆计划”而保存下来,作为这栋历史建筑的最后一处、最原始的建筑结构之美,正恰恰反映了吉隆坡上个世纪20-30年代这个具有新古典主义转换至现代主义的折衷主义样式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代表。

因为吉隆坡博物馆筹备处成立而“重见天日”的内部建筑结构,这个展厅或展示空间也因此首次向公众开放,对外开放。这个地方原来是华总秘书处的所在地,现在已成为了吉隆坡博物馆筹备处展厅。

特展开幕当天,能有幸看见现任会长拿督翁清玉,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席颜登逸(已故前会长丹斯里颜清文长公子),与前几任会长丹斯里吴德芳博士(也是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委员会主席)、拿督黄汉良、拿督陈友信都拨冗出席见证了大事纪的揭幕礼,隆中华的几位历史老师也带领一群学生前来观礼。“承先启后”这四个字又浮现眼前,也为这个特展增添许多意义。所有的仪式结束后,特展迎来一位访客。

在为他导览的过程中,他的专注、回应和共鸣声,以及这样一番话,让我颇为动容:“我很喜欢看展,常年在国内外看过很多展览。可是在此前都不曾在主流媒体上看过这些东西。原来隆雪华堂的大事纪里就贯穿了我们先辈从侨民到公民,华人到马来西亚人这四个阶段这样一个身份转换和角色扮演的全过程。”“你用了一个很谦卑的叙述方式、以事实和史实带我身临其境。让我倍感亲切。”“我很高兴看到国内有这种水平的展览,我回去一定会帮你们宣传。”作为本次特展的策展人,在第一天就能遇到这样的观展人,感恩历史的眷顾,以及感谢让这个馆逐步落实的你们。

童敏薇

隆雪华堂吉隆坡博物馆筹备处主任。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学硕士。著有学术专著、评论、散文、历史文化游记等。